疱疹性咽峡炎预防及治疗
发布时间:2025-04-0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张艳

疱疹性咽峡炎预防及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颊部疱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常发生于儿童的急性传染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

好发人群    1~7岁儿童

 

主要病因

疱疹性咽峡炎大多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当过度劳累、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其他因素,使儿童身体免疫能力低下,更易感染病毒。病毒自鼻咽、口腔侵入至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壁淋巴组织居留和增殖。病毒由原发灶经淋巴通道扩散至局部淋巴结或进入血循环产生病毒血症,到达全身各脏器引发各种病变。

 

诱发因素

防御能力营养不良、缺乏锻炼、过敏体质或免疫功能缺陷、低下的小儿,身体防御能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症状较为严重,在气候改变较多的冬春季节更易造成流行。

 

传播途径

-口传播,即病毒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又进入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人。  

 

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播,即通过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或隐性患者飞沫传播,或者食用被污染的不洁饮食而造成感染。  

 

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品、衣物、用具而传播。

 

典型症状

以悬雍垂、扁桃腺和软腭边缘出现散在性小疱疹,伴有发热、咽痛和肿胀。在鼻咽部、扁桃体、软腭部出现散在数枚灰白色小疱疹,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逐步破溃呈黄色溃疡,通常4~6日可自愈,少数至2周。损害很少发生于口腔前部,牙龈不受损害。伴随症状,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就医指征

持续高热,腋温高于39℃,常规退热方法效果不佳或者高热持续48小时以上,出现疱疹性咽峡炎典型症状,应及时就医。

 

治疗周期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周期为一周,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密切观察病情发展、注意生命体征,对症治疗。发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高热不退及进食困难的患儿适当补充体液。

 

物理治疗

患儿体温达到38.5℃以上,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选用物理降温治疗。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最简易、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湿敷帮助降低体温,热湿敷可退烧,但是当病人觉得热得很不舒服时,应以冷湿敷取代。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体温上升到39.4℃以上,切勿使用热敷退烧,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

 

营养治疗

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保证饮入量,维持体液平衡。进食困难者可静脉输液,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等。

 

饮食调理

饮食尽量清淡,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硬等食物。

 

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适当多饮水。

 

 

日常护理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定期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保证室内清洁以及温湿度适宜,勤晒衣被。

 

发热患儿应注意衣被不宜过厚,以保证散热。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

 

病情监测

对患者的体温进行监测,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有无伴随症状出现,如果发生警惕高热、惊厥,应及时进行治疗。

 

观察患者精神状态,一旦出现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症状,或其他症状进行性加重,应及时就诊。

 

观察患儿的饮食状况,如果孩子不吃饭并且一直哭闹应及时就诊。

 

预防措施

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吃生冷食物,喝生水,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人接触儿童前,换儿童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孩子的贴身衣物以及平时喝水容器等应保持干净卫生。

 

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但若需要出去,一定要对孩子进行防护,防止病菌侵袭。

 

如果室外温度变化较大,注意适当的增减衣物,减少孩子的不适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版权所有
园长信箱:zaoyou123456@sina.cn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