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发展。”主题墙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资源,为幼儿和环境的互动,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为了充分发挥主题墙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促进,教师应转变主题墙创设的视角,从儿童角度出发,立足儿童的逻辑、需要、审美,让儿童发展成为主题墙创设关注的核心。5月14日,藻幼全体教师开展了主题为“儿童视角下主题墙创设”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教科室主任全黎娜主持。
一、回顾梳理 明晰价值
关于主题墙的功能,老师们结合日常创设实际及相关理论学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发现老师在原有认知基础上逐渐更加明晰。由此,全老师对主题墙的功能进行了更为详细和对标总结与提升。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也发现老师对主题墙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主题墙的互动性不够。”。基于此,我们进行了现场的交流与讨论。
交流一:关于主题墙的互动性,你是怎么理解的?
芮亚运老师:主题墙上可以呈现幼儿可操作的内容。例如小班在进行水果分类时可以在墙上设计粘贴式的分类操作卡片,这样幼儿在与墙面的互动中巩固对水果的认知。
代荣老师:主题墙可以呈现孩子的思维过程与活动过程。孩子们透过墙面会有思考,也会跟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就形成了互动。
张冰怡老师:墙面的互动性还能体现在幼幼互动上,幼幼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能折射出它的互动。
纵观老师的观点,我们能够发现互动性的体现在于墙面的内容是立足儿童立场,从儿童视角出发的。我们可以创设一个由教师与幼儿对话协商、共同打造、交流分享,幼儿可看、可探、可说、有故事的环境。
交流二:结合班级实际,谈谈目前是如何体现主题墙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性?
任娟娟老师:呈现儿童的表征与理解。我们可以结合主题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发现与探索。例如《春天》主题下,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开展“幼儿园里的春天”、“生活中的春天”等活动,并呈现幼儿的表征。
朱文靓老师:除了可以儿童表征外,还可以呈现孩子活动过程的照片。例如运动会课程背景下,除了有运动会前的表征外,还可以呈现孩子运动会中的照片,引发幼儿回顾活动和同伴交流。
马丹妮老师:在呈现方式上可以更富有趣味和灵活性。例如运动会期间的调查表可以用夹板的形式供他们去翻阅。同时可以呈现立体互动式的场景来刺激幼儿的关注与互动。
小结:主题墙的呈现内容以及呈现的方式都是多元的,我们可以展示儿童的兴趣、问题、发现、思考、体验和创作等。并用折叠、屏风、立体、小书等形式来更有效地刺激吸引儿童的关注与目光,由此提升主题墙与幼儿的互动性,使得主题墙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价值。
二、理论学习 转变观念
活动第二环节,全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南师大王海英教授的《儿童海报应回归儿童本位》。通过共读文章,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老师们将文章中的理论结合日常实践,以关键词的方式谈自己的启示。
随后,全老师依据文章中的关键内容,从内容选择、设计逻辑、呈现方式、制作策略等方面梳理了儿童海报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思路,明晰了儿童海报的理念价值,为教师们在主题墙创设上,逐渐明晰路径和方法。
三、聚焦实践 反思成长
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更好地落地。在第三环节,我们结合大4班的《运动会》主题墙呈现,链接《王海英:儿童海报回归儿童本位》中的理论,分级组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话题1:分析从大4班墙面的展示内容和表现形式中,是如何体现儿童立场和互动性的?并结合今天文章中的理念,提出后续的可优化建议。话题2:各级组结合当下班级主题墙内容,思考后续创设的思路。现场教师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各组也分享了自己的方式与改进建议。
本次教研活动以轻松、自主、愉悦的氛围为特点,采用了经验回顾、文章共读、关键词抓取、小组交流和话题讨论等方式,让教师们充分参与其中。更对主题墙创设有了新的认识,要真正做到“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基于儿童立场、体现儿童中心,确保孩子们的思维和表达真正被重视和理解。我们期待着教师们在这个过程中的不断成长和进步!
撰稿人:盛燕 摄影:徐瑶 审核:吴莉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