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自然角的互动中 让幼儿思维真正动起来
发布时间:2021-04-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配置员

陈鹤琴:“大自然是活教材,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

幼儿园室内环境中与大自然有着直接链接的便是———自然角。

那么,自然角其最大功能是什么?宏观层面便是引导支持幼儿认识自认、探索自然的一个“智慧角”,把自然引向幼儿生命成长,凸显幼儿个体成长中的自然品性,强调回归自然、尊重生命、贴近生活和释放灵性。

课程游戏化推进以来,在“童本位”理念的引领下,努力建构更贴近幼儿发展需要的班级自然角,成为重要研究点之一。如何让孩子正真走进自然,接触自然、探索自然、亲近自然?我们先来看看几张图。

所思: 聚焦问题 引发思考

1.重欣赏,轻互动。开学初期,自然角刚刚创设,老师会花很大的精力在面的布局,为了有“饱满”感,发动家长全员出动。幼儿也会在初期被自然角的植物所吸引,但过一阵子之后,就会逐渐失去新鲜感,成为可有可无的一个静态景。

2.重一时,轻长效。相对于其他区域来说,自然角的创设往往会被老师轻视。在自然角的创设过程中,由于教师缺乏资源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常常将园部的评比作为创设的原动力,等检查结束后不能根据幼儿的需要和经验做到及时有效的跟进及调整,让自然角散发出“课程之味”。

3.重静态,轻动态。自然角是幼儿接触自然的一个智慧角,它有助于幼儿获得对自然和科学的初步认知经验,感受生命成长之神奇。聚焦日常,我们在创设自然角的时候,会忽略幼儿年龄特点及学习习惯和能力。虽然满眼绿意盎然,然而缺少“动”感,很难与幼儿产生情感共鸣。

 

所行:如何立足幼儿,将自然引向幼儿,并用儿童视角,打造具有童本味、课程味的自然角?

 

自然角的规划与布局突出两体现:体现幼儿年龄特点;体现季节特色;

自然角创设原则:丰富性原则;

季节性原则;

变化显著性原则;

实验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

美观性原则。

自然角创设的四大板块:观赏区;

种植区;

实验区;

饲养区。

一、立足幼儿视角,隐形地将自然引向儿童

1.空间规划——让幼儿有路可寻。

从上述几图中可以看到,教师在创设的时候只是一味追求植物的丰富性于布局的饱满度,缺忽略的幼儿互动性。如何提供隐形支架,支持和引发幼儿有走进自然角的冲动和欲望,最基础的便是让幼儿“有路可进”。一排木栅栏,就无形的将幼儿和自然角里的植物相互隔开了。于是,我们老师便利用这样的一个资源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能走进自然角?由一个点引发了幼儿的思考,从而转变了原来有老师布置自然角,到幼儿参与布置。

路径的布局——

设计稿:

改造前:

改造后: 

植物摆放的布局——

 2.植物选择——让幼儿有点可探。

以观赏区为例。大多数植物都是发动家长资源,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真正让家长走进自然角,他们只是为了配合而配合,缺少了教育痕迹,教师在前期规划的时候也缺少了教育观。并没有从幼儿当下的需要和年龄特点,学习特色出发。大多呈现在观赏区的植物多以“吊兰”“绿萝”等常见易养的植物为主。自然角的价值,在于孩子与之互动过程中,善于发现、乐于观察、敢于发问,对自然产生浓烈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植物的丰富性,让环境便成学习资源,激发和持久孩子互动探索的兴趣。

.基于外在特征,选择多样性植物。(叶子的形状、叶子的颜色、根茎高矮、根茎粗细等等)

.基于生长特性,选择多样性植物。(喜阴的植物、喜阳的植物等等)

.基于季节特点,选择多样性植物(同类不同品种,各种果实等等)

3.工具提供——让幼儿有需能为

植物各具哪些特征?生长过程中有怎样的变化?这都离不开幼儿的观察。如何有效支持幼儿有效观察?

观察方法分好几种:自然观察法、实验观察法、长期观察法、全面观察法、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等等。在幼儿园中,我们一般以自然观察法、实验观察法、全面观察法、对比观察法为主要方法。如何引发幼儿走进自然角,在与植物互动过程中构建这些观察的经验并能巩固运用。多样化的辅助工具必不可少。如探究的工具——放大镜、可供测量的工具、记录表等;养护的工具——水壶、小铲子、镊子等等。这些都是自然角在创设初期的标配。然而,这些工具如何来?基于中大班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把提供权下放给孩子。寻找工具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

 

二、对接需要,让自然角散发课程的味道

1.捕捉幼儿兴趣点,让探究向深度延展。

故事二:开学两周以来我们发现进餐时有部分孩子不爱吃蘑菇、香菇类的菜,甚至于有好多小朋友都会将菇扔到盘子里不吃。然而孩子们却能每天精心呵护自己的植物。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如果我们自己动手来种植蘑菇,感受蘑菇的生长过程,是不是会喜欢上各种菇,而且爱上吃菇呢?有了想法,我们和孩子、家长一起付诸实施,带来各种各样的菌包。每天孩子们来园、离园的时候,都会主动地拿上小水壶,去为小菇包喷点水。一天、两天、三天.......又到周一,孩子们开开心心地来到幼儿园,“老师,快来,你看我的蘑菇长出来了!”孩子们惊奇的发现有的菇是灰色的,有的是粉红色的,还有黄色的……这时选择合适的采摘工具又成了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用手撕蘑菇会撕破,用铲子铲需要一定的力气和角度,最后决定用剪刀轻轻剪下根部。孩子们亲手采摘的蘑菇当然不能扔了,送到厨房让厨师做成美味的菌菇汤,变成了孩子们的美食。于是,结合孩子的兴趣,从美术、健康、语言等各领域渗透生成了蘑菇主题活动。

再如观赏区,花儿的故事。

2.源于幼儿主题经验,呈现班本探究特色。

良好的自然角的创设与利用会使每个幼儿在与自然角的互动中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自然角的创设尽可能地做到与主题教学同步。如在《秋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带来了许多果实和种子,对种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孩子们在与其互动中,又发生了许多插曲。

插曲一:“种子藏在哪里呢?”孩子们为了探个究竟,带来了好多果实,他们动手剥、用放大镜观察、查资料,终于有了一些发现。

插曲二:植物是怎么喝水的?植物只能生长在泥土里吗?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开展了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尝试了多种栽种形式。主要有有土栽培和无土栽培,屈光实验。有土栽培,如土、海绵、纱布、沙子等;无土栽培,直接把植物种在水中。相同的植物种在各种“土壤”里,能不能生长呢?植物更喜欢怎样的“土壤”呢?哪个生长的更快?这都是引发孩子们的探究与发现。

插曲三:“植物如何吸收营养呢?”在认识根茎叶的过程中,孩子们提出了以上问题,由此生成了“芹菜、白菜”吸色的实验”,为了探知其中奥秘,他们回家与父母一起翻阅资料,在园与同伴一起实验观察,渐渐地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了各种秘密。

每个班级根据幼儿已有的主题经验,在实验区可以各自围绕一个重点,开展深度研究,形成“一班一点”的班本探究特色的自然角。

  

3.基于不同学习方式,多元呈现观察

《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进行的,为引导幼儿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

照片式,利用相机定期将种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引发幼儿观察的同时进行拍照,让幼儿对整个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在小班比较适合。

绘画式。利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适合中大班的幼儿。绘画的方式以写生、写实的方式进行。

文字、数字、符号等相结合式。让幼儿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字、数字、符号进行记录,特别适合大班的幼儿。用更丰富的记录形式来体现自己对自然角的观察与认识。

三、多区域链接 打通自然角探索通道

1.对话语言区。

根据季节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探究点的变化,我们可以将自然角和语言区进行有效的融合。如秋天这个主题,我们不仅提高各类菊花、果实、树叶等供幼儿探究。我们还可以在自然角内提供相关的书籍和图片供幼儿参考、调查。

  

2. 相邻美术区

   美在自然。大自然就是一幅天然画作。为了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关注,可以将自然角和美术区相邻。提供平台,让幼儿多元化呈现自己的发现,关注自然之美。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而种植园只是取其中细微的一部分,是大自然的缩影,它在幼儿教育中成为幼儿探索植物的生长奥妙。而我们正努力着,继续与孩子走在探究之路上,引导孩子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让孩子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让他们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版权所有
园长信箱:zaoyou123456@sina.cn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