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游戏化精神的持续推进,教师的课程观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课程从聚焦教材到聚焦孩子周边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关注设计及及过程中的指导,开始关注观察与陪伴;幼儿的学习方式也从原先单一的集体教学变成多元的体验活动。
1月23日下午,在藻幼的多功能厅内,来自三个级组的九位老师就本学期中她们班级里生发的课程故事向全体教师进行了详细的汇报。藻幼特别邀请了常州市教科院的张丽霞老师、钟楼区幼教管理中心的余莉主任、新北区教科室的徐志国老师担任此次活动的评委。
由自然角内生发的课程故事
第一个出场汇报的是刚踏上工作岗位半年的小5班教师王慧,她介绍的课程故事是:《小蘑菇、大创意》。活动中老师及时抓住幼儿的关注点,引导幼儿从科学探究及艺术创作两个方面着手,积极和各类蘑菇互动,生发出多个精彩的活动。同样关于蘑菇的课程故事还发生在了大1班,盛燕老师围绕着三记:蘑仙堡成长记、蘑菇遇难记、蘑菇堡美食记,两问:秀珍菇为什么变黄变硬?茶树菇为什么不发芽?讲述了她们班级的《蘑仙堡的秘密》。小7班的王云珊老师分享的是《亲亲南瓜》。王老师从看、闻、触、摸、品等多通道引发幼儿参与感知南瓜,极大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4班的孙新娟老师讲述了她们班级里兔子和孩子们之间《其乐“绒绒”》的故事,孩子们在饲养、照顾兔子的过程中了解了兔子的生活习性,和兔子之间建立起了亲密的感情。听了这些课程故事之后,专家梳理出了生成课程的四个路径,同时指出可以通过谈话、问卷调查、个体表征、走进现场等方式了解孩子的兴趣、需求和问题,让资源和孩子之间发生关系。
由种植园地引发的课程故事
紧接着中5班的梁中艮老师分享了《一园蔬菜开了播》,展现了孩子们围绕着适宜秋天播种的蔬菜、蔬菜生长需要的条件、蔬菜的不同时期的变化这些问题开展的系列活动,活动中教师敢于放手,鼓励幼儿多做、多问、多试。随后中6班的董丽丽老师介绍了她们班级的种植故事:《快乐种植、收获希望》。大2班的任娟娟老师老师讲述了孩子们和花生之间的故事——《妙笔生花》,通过播种、料理到收获,围绕着花生孩子们开展了剥花生、数花生、花生大变身、做花生美食等系列活动,孩子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收获的喜悦。通过各位的介绍,老师们渐渐明晰了生成课程该如何做。专家提出在呈现主题网络的时候,能够把开展前老师的预设和开展的过程中调整都呈现出来。主题当中关注高低结构活动的融合,兼顾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家园合作、个别参与等。
园所内植物资源的利用
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发现园内橘子树上的橘子黄了,孩子们对满树的橘子打起来主意,于是中1班《幼儿园有棵橘子树》的活动便展开了。徐瑶老师从摘橘子、橘子的结构、柑橘类水果的比较等方面一一做了介绍。中7班的王菲老师全程脱稿、生动而富有情趣地从欣赏树叶之美、探寻树叶之趣、玩创树叶之乐这三个方面入手,讲述了她们班级孩子和落叶之间的故事。专家们认为教师所讲的故事由于是真实发的、是实实在在经历过的,所以才能讲的激情四射,讲出的故事鲜活、生动,可见我们需要的是真故事,不是编故事。教师们所讲述的故事展现了教师对园内自然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能够基于实践把主题与园所特色有机结合,彰显一日生活皆课程。
生成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都是由师幼一起在互动中共同生成,也只有在这样的互动中,老师和孩子们才能共同“变”出一个个鲜活、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教育活动。相信通过教师的思考加上专家的点播,“生成活动之花”将在藻幼的每个角落绽放!
(撰稿人:吕丽萍 摄像:王红叶 审核:李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