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说话,创设有效益智区
中班组大教研报道
发布时间:2018-11-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钱丽佳

要想组织开展高质量的益智区游戏活动,做好两项工作至关重要:一是益智区材料的设计与投放,二是对益智区游戏的指导与跟进。围绕着“益智区材料的投放”这个话题,于2018年11月7日中午,中班年级组老师在多功能厅对全园教师开放了教研活动。

一、数据——呈现益智区的材料

简短的开场白之后,会议主持人王菲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中班七个班级各班益智区的材料投放,并对每种材料指向的核心经验(从计数、量的比较、模式、集合与分类、图形、测量、数运算、棋类等8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类,以图表、数据的形式呈现了中班近期的研究情况。



二、观察——发现幼儿的喜好

材料投放之后,材料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如何?随后各班老师呈现了近一个月来的观察结果。中5班梁中艮老师率先发言,她向大家介绍了“毛毛虫吃苹果”的游戏材料,这个材料从投放至今接近十天的时间了,近十天来只有一名幼儿来玩了五分钟。中3班冯婷老师也向大家介绍了“种花”游戏材料,这一材料刚开始投放的时候幼儿参与度比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月之后就无人问津。中2班张冰怡老师和中6班董丽丽老师向大家展示了益智区的材料——扑克牌,中2班每次游戏只有1名幼儿选择,兴趣度也不高;中6班每次活动都有三到四名幼儿选择,但是在玩的过程幼儿只是随意摆弄,或者是像大人那样打牌。

从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老师们精心制作了不少游戏材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如果材料提供层次不明、忽视幼儿年龄特征,就会降低幼儿积极操作材料的兴趣,阻碍幼儿深入地参与区域游戏。



三、分析——寻找材料无趣的原因

通过老师们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幼儿对游戏材料不感兴趣或兴趣逐渐减淡的原因主要有:

1.游戏玩法单一:比如游戏“种花”,幼儿只是通过掷骰子决定种花的数量,缺乏趣味性,情境性不强。

2.材料投放缺乏分层:比如游戏“扑克牌”,之前投放的扑克没有经过筛选,直接投放进去,那些不是数字的扑克干扰了幼儿的游戏。

3.游戏规则不明确:比如游戏“天平”,材料投放之后,没有具体游戏规则,幼儿随意摆弄几下之后就失去了兴趣。

4.作业性游戏材料太多:一些班级老师把平时课堂上的作业投放到益智区,幼儿操作一次完成了之后就再也不会玩第二遍。

5.材料投放时间过长:有的材料从开学到现在都没有更换、调整过,幼儿玩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自然就没有兴趣了,或者即使到益智区去玩,玩的也已经不是数学游戏了。



四、讨论——探寻材料改进的策略

找到了材料不能吸引幼儿的原因之后,老师们分两组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们争先发言,结合《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0-8岁环境创设》等书籍中的理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贡献自己的点子。在思想的碰撞中,老师们获得了一些解决策略:在玩法单一的游戏中,增添一些情境性的、生活性的游戏材料、开发多种玩法等;在规则不够明确的游戏中,首先跟幼儿进行谈话,引导幼儿自己制定规则,这样更便于幼儿参与游戏;还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及时更换游戏材料;投放的游戏材料可以用星星的数量来标注出游戏的难度层次,让幼儿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并接收不断的挑战。

最后,副园长李潭老师指出教师们还需要关注的两点:一是在关注材料“操作性”的同时凸显“探索性”。益智区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低结构的活动样式,更需要让幼儿进行开放式的探究性操作,而不是封闭式的作业练习性操作。二是老师们在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中,不仅要找到不适宜的游戏材料去推进,也要学会总结和归纳出受幼儿欢迎的游戏材料的特点,设计出更多的幼儿喜欢的游戏,促进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积极互动,推动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7.jpg

(撰稿:李琳   摄影:李兰   审核:李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版权所有
园长信箱:zaoyou123456@sina.cn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