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
环境教育,近年来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的热门课程,成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环境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为了使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新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并培养他们初步的环保意识,幼儿园在教育中应从幼儿身边做起。
一、努力营造绿色教育氛围 让孩子和环境亲切对话
我们把园内的每一个空间都视作环保教育的课堂及活教材,发挥“润物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功能。
1.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走进园门,扑面而来的是巨幅环保宣传墙——走进水乡;步入教学楼,北楼区的墙壁是以环保为主题的自制画,你仿佛置身于海洋世界里;南楼区是大幅的环保喷绘及用废旧物制作的镜框装饰画作点缀;班内的墙饰则体现以环保为主体。总之,走进幼儿园映入你眼帘的每一块墙饰都在告诉你要热爱环境,保护环境。
2.让每一寸土地说话。我们在水泥场上画上了环保棋,以及垃圾分类的迷宫图;在草地上,我们借助立体花坛的自然风景,以地球妈妈的节日为主题,把各种环保节日做成小插牌,分布在立体花坛中;在花木园中,我们借米老鼠、唐老鸭的形象,把环保倡议、花木介绍做成卡通形象的花木牌。小朋友走进桂花园、枫树园、腊梅园、紫荆园见到的是亲切可爱的小动物,听到的是各种环保小常识,闻到的是各种花木香。这不仅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的责任,还培养了幼儿的种绿护绿意识。
3.让每一个角落说话。我们利用走廊、过道、楼梯等空间,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我们利用主楼的四条宽阔的通道创设了环保三条街:
(1)环保标记街:顾名思义,此走廊的两侧窗户上帖上了各种环保标记,从而让幼儿懂得了“绿色食品”标记、“世界环保”标记、“自然保护区”标记、“节约用水”标记、“中国植树节”标记等等。
(2)劳动环保服务街:此走廊将劳动服务内容贯穿于内。饲养区养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并引导幼儿去观察去喂养,培养他们爱护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另外,这条服务街与科学发现室连为一体。里面陈列有各种动植物的标本,还有动植物串联在一起组成的食物链,丰富孩子的环保知识。
(3)环保游戏创新街:此街是指我园二楼的东西走廊的游戏区。我们在游戏区里设置了“绿色超市”“污水处理厂”等,孩子们扮演顾客、服务员、扮演小水滴开始水的旅行。并且,游戏区中的一些游戏材料都是用废旧材料做成的,这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废旧材料的可回收利用性,还陶冶了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强化绿色教育理念 将环境教育列入课程
我园把环境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充分利用特有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教育活动。
1.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动植物系列教育活动
幼儿的天性是好奇的,他们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着探索欲望。开展环保活动从保护动植物入手,培养幼儿自觉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如我们在开展《树的本领大》一系列环保活动时,先通过观察、对比实验的方式,让幼儿了解树木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能释放出人类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变得清新。树是许多动物朋友的乐园,能够抵挡风沙。树能造纸,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果实。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与树做朋友。如幼儿与父母一起领养一棵树,为领养的树建立档案:为它画一个肖像,临摹树皮、树叶,为小树拍照,记下这棵树上生活着那些小动物,定期为树浇水、陪护,定期记下树的生长情况。在开展环保活动《谁吃谁》时,让幼儿了解简单的食物链的知识,知道动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种动物的存亡将会影响到其他动物。饲养小动物,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责任心。在感受了付出时的艰辛、失败时的伤悲、收获时的喜悦后,孩子们会更加自觉地关心身边的花草树木和小动物,关注它们的生长环境。特别是当孩子们想到他们亲手养大并放生的青蛙被捉、被吃,造成害虫肆虐、庄稼欠收时,心中不仅是难过,更会产生愤怒的情感,从而唤起他们保护动植物的迫切愿望。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求知欲强、好动、好问,因此我们在开展保护动植物系列教育活动中,避免只是单纯的枯燥说教,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用多媒体教学、游戏、参观;实地考察、谈话、讨论、劳动等形式多样的方法来完成系列活动,并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扩展。
2.关心周边环境:垃圾问题系列教育活动
幼儿是未来环境的主人,既能让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垃圾问题,积极参与减少垃圾和分类回收垃圾,又能做到教育一个幼儿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开展主题系列活动之一:《每一天的垃圾》,我们设计“垃圾记录表”,让孩子与家长一起记录调查家庭每天所生产的垃圾,再组织幼儿到社区及幼儿园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让幼儿亲身感受随地乱扔垃圾和露天堆放垃圾的危害,组织幼儿开展捡垃圾活动。主题活动之二:《一种垃圾一个家》的教育,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掌握垃圾分类方法,强化垃圾分类好处多,并发动家长和孩子动手,制作垃圾分类箱,利用幼儿制作的分类箱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从而让幼儿了解垃圾是一种宝贵资源,垃圾可以变废为宝。主题活动之三:《让垃圾少些》,目标主要是让幼儿知道不要人为地制造垃圾,减少垃圾的几种做法,能拒用一次性用品,不用、少用塑料袋,珍惜纸张,反对浪费,能利用旧塑料瓶、可乐瓶、塑料瓶等废旧物品制作玩具。使他们能够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培养节俭的好品德。
3.珍惜资源环境:“爱水护水”系列教育活动
爱玩水是孩子的天性,但用简单枯燥的说教式或单一的教学方法,得到的将是事倍功半的结果。为此,我以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课题研究指导思想为准绳,结合本系列活动的特点及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以下四种教学法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体现新的环境教育思想理念,构建全新的教学平台,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1)循序渐进法。如:刚开始带幼儿到大水池边,让幼儿先玩水、戏水,从而使幼儿感受水的美好,对水产生依恋的情结,接着让幼儿认识水,知道人类生活离不开水,了解水已经受到严重污染,淡水已经越来越珍贵,从而让他们知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运用游戏的手段,水和孩子对话的方式进行,使教育活动层层递进。
(2)亲身体验法。亲身体验法在“爱水护水”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幼儿跳入水池泼水、踩水、拍水、打水仗、玩水球,让他在水里爬呀滚呀,从而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到水的可爱、有趣。并通过组织幼儿实地考察、采访,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体验到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实践操作法。在《水是我们的好朋友》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提供了活页材料,让幼儿通过剪贴、涂画等动手操作,感知那些东西需要水,及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可以有那几种。在《河水怎么变脏了》、《自来水的来龙去脉》的活动中,为孩子们提供了用可乐瓶自制的过虑器等实验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知道水是怎么被污染的;幼儿反复实验观察并将污水过滤、净化,从而发现污水要经过好几次过滤才能变成清水,知道每一滴水的珍贵。在开展《我给花朋友写日记》的活动中,孩子们每天给花浇水,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从而懂得动植物也离不开水,让他们懂得水是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的好朋友,感受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动态、趣味、声响、彩色、大容量、身形并茂等特点,它可以使许多在现实中难以观察到的环境现象和过程变得既形象又具体,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幼儿身临其境,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如在《大海的哭泣》、《鲸鱼历险记》等活动时,我们就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同时,我们还利用摄像机、照相机拍下各种有关的图片、活动场景,把拍摄后的资料展示给幼儿,特别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爱护水、节约用水的场面,以良好的榜样去感染、影响幼儿,从而养成爱水护水的好习惯。
在进行上述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还注意“两个为主”的原则。即第一以渗透为主。幼儿园的环境教育不是孤立的,而应将其渗透到各个教学、各种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去。如在认识空气、声音、水、电、纸,保护珍惜野生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等方面的教育;在进行语言教学、美工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演出、参观、春游、秋游时,也可以进行环境渗透教育。其次,以游戏为主。游戏最能使孩子有各方面的体验,游戏最适合孩子。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受教育。如在结构游戏中,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无毒无害的废品,利用纸盒、饮料罐、碎布、小石子等建造楼房、公园、幼儿园、立交桥等,使幼儿认在游戏中懂得如何减少垃圾和利用废物,回家还能向父母和爷爷奶奶做宣传。在抢椅子的游戏中,学会思考“我为什么没有饭——”等等一些小问题。
三、拓展绿色教育外延 创建环境教育一体化格局
(一)扩大幼儿园环境教育场地,进行渗透教育
1.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如果说学科领域的渗透对于幼儿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话,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对于幼儿可持续发展行为养成的作用同样举足轻重。
2.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的渗透。我们的主要探索是引导幼儿在观察和行动中体验,将环境教育具体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游戏和课间活动时减少噪音;就餐时节约粮食;洗手时节约用水;出门时随手关灯,节约能源;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树上的小鸟鸣唱,雨后蚯蚓钻出一多多漂亮的土花……都会给孩子们带来兴趣和快乐。只要做有心人,时时、处处、事事都是幼儿环境教育的挈机和素材。
3.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的渗透。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在幼儿的衣、食、住、行、用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如衣——倡导幼儿多穿天然质地的衣物,嫌小的衣服送给需要的人穿;食——节约粮食,关注食品安全,倡导饮食平衡,选用绿色食品等;住——要关注“绿色装修”,防止居室污染;行——以步代车,倡导近距离以步代车,倡议家长骑自行车,远足、旅游时,自带牙刷、梳子等日用品,不乱扔垃圾,不随意攀摘植物,不伤害小动物,倡导“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的生态旅游;用——少用空调多开窗,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循环有水,重复使用塑料袋,少用空调等。这些环境教育的重要理念和环保行为,只要要求明确,引导到位,孩子们都会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4.在突发事件中的渗透
生活中往往会有各种突发的、偶然的事件发生,这些事往往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幼儿较感兴趣,探索的欲望较强,具有感染性的环境教育价值,因此,教师要随时调整计划,因势利导。如“非典”期间,孩子们每天一到幼儿园就唧唧喳喳谈论“非典”。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收集报纸、杂志和社区发放的有关资料,了解到“非典”与人们捕食野生动物的行为有关,于是举办了画展“不要让我们的口味变成野生动物的坟墓”、“为了我们的健康请不要滥食野生动物”、告戒人们“热爱动物就是热爱自己”、“人类在伤害地球上其他生灵的同时,自己也会遭殃”。再如秋收季节看到农民焚烧秸杆,告诉孩子们,他们这样做不仅污染空气,而且危害土壤动物。在户外活动时,幼儿突然发现了成群结队的蚂蚁,立即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了解蚂蚁世界的精彩,关爱身边默默无闻的小动物。
5.在环境节日中的渗透
为了使环境教育变得亲切可感、具有文化内涵的体验活动,每到环境纪念日,我们借助于媒体和环保组织大力宣传的浓厚社会氛围,以“绿精灵”幼儿环境教育系列丛书为依托,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节日环境教育活动。如在中国的‘植树节“,我们带领幼儿踏青,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开展“我与小树同成长”系列活动;领养树,亲子共植环保树,以及节纸护树、减卡救树、拒用一次性筷子等。“节水日”来临,我们带领幼儿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开展立体性“循环用水”的亲子活动。在“世界动物日”我们组织幼儿参观动物园,关注动物园动物的生存状态,倡导人们爱护动物。
6.在潜在课程中的渗透
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本身蕴藏着丰富可感的环境教育因素,而且对幼儿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只要创设、挖掘及时得法,可以发挥巨大的陶冶价值。我们重视“在环境中教育”,除了在室外努力创设优美和谐的物质环境外,还在活动室、走廊上、楼梯内和孩子们一起精心布置了墙饰,如走廊上,小猫在招手“走路象我一样轻”;水池里,水娃娃在说“别弄脏我”;小路边,垃圾桶张开手臂:“都交给我吧”;花圃中,喇叭花说:“请别摘走我,我还要对别人微笑”……在与这一草一木一物的接触中,“为了环境”这颗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了。此外,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成人的榜样作用,同伴行为的影响,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肯定与否,都会在孩子们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发挥家庭环境教育的优势
环境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家庭和幼儿园一样是幼儿接受环境教育的课堂,家长也是幼儿环境教育的导师,同时还是检验幼儿园环境教育成果的实践基地。因此,我们创设了以幼儿园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附的“家园同步”的环境教育模式。
我们组织了幼儿家长进行培训,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实验的具体内容。并召开阶段性家长座谈会,家长们畅所欲言,有问有答,教师和家长共同探讨进行环境教育实验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及解决办法。
1.讲明知识。
家长利用与孩子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每周三晚间的《人与自然》节目的机会,解答孩子的疑问,将一些通俗的道理,使孩子懂得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保护它们也就是保护人类。
2.树立榜样。
父母亲是幼儿身边最亲近、最经常接触的对象,因此,为人父母者,应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利用生活中的点滴事情,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规范其行为。使自己成为孩子耳濡目染、学习模仿的榜样。如:小朋友在幼儿园学到了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回去就会找到吸烟的爸爸,告诉其“不要吸烟,吸烟有害健康”,家长如能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尽量克制自己不吸烟,使幼儿有所收获及成就感,环保的目的也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3.从小事做起。
通过“一个垃圾一个家”、“我好喜欢水”等活动,让幼儿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通过“纸和大树”的学习,养成从小爱惜纸,不浪费纸张的习惯。
(三)汲取社会环境教育的营养
社会大环境的环保氛围对培养幼儿的良好文明习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结合日常活动,应用典型事例引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幼儿年龄虽小,却富有想象力,也善于模仿。一位家长开车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的途中,过十字路口红灯亮时,汽车停下,孩子向父亲提出把汽车发动机关掉,待绿灯亮时在开。家长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孩子说:“汽车尾气排出废气会污染环境,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幼儿孩子还主动向父母提出步行上学,不坐摩托车。
在家园同步的环保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必须为幼儿创建良好的环境教育的情境。要做到:
1.突出活动的整体性。
环境教育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外部的一些实体性活动,同时也包含内部的一些心智活动。在教学中应协调这两类活动的关系,形成整体性。
2.突出活动的层次性。
每节课的教材相对而言都有难点,教师对同一难点应分步突破。例如:大班的“水清了”活动分四个活动完成:(1)观察了解。我们带幼儿到公园里或郊外污染较轻的河边,引导幼儿观察干净的河水是什么样的,河里的小鱼、小虾的生长情况。(2)调查了解。考察受污染的河流,教师现场取一杯水,让幼儿看色、闻味,引导幼儿观察脏河里有什么,了解河水是怎么受污染的。(3)动手实验。做“过滤”小实验,在净化水的实验中,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4)组织讨论。不要向河里乱扔东西,一水多用;洗手洗脸时,做到不浪费水。
3.突出活动的能动。
根据年龄特点,我们制定了幼儿的活动方案,从看、听、闻、摸等方面着手,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实验、讨论。如:小班的“我好喜欢水”的主题活动,通过让幼儿赶“冰山”、用水作画、开小船的活动形式,让幼儿体验玩水的乐趣,了解水的作用。在“什么味儿好闻”的主题活动中,我们以闻味猜物、快速联想、画画、讨论等活动方式,通过幼儿分辨好闻的与不好闻的气味,初步懂得一些保护周围环境的道理。
4.突出活动的开放性。
通过社会化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开放式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如;中班“每一天的垃圾”分三个活动完成。为了让幼儿意识到垃圾问题的存在,我们请家长帮助孩子每一天家里产生的垃圾,并做记录。另外,到社区里走走、看看周围的环境。孩子们看见垃圾堆时会捂着鼻子说:“可真臭、真脏啊!”有的还说:“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苍蝇飞来飞去,真可怕!”还有的孩子会提出:“这么多的垃圾怎么办?”通过老师的引导及孩子们的讨论,使他们能够做到平时少制造垃圾,不乱扔垃圾,将垃圾放在指定的地方。在整个活动中,家长积极帮助幼儿调查每一天家里产生的垃圾量,对垃圾进行分类,积极参与垃圾的分类回收。活动到了家园同步,对环境教育起着重要的辐射作用。
四、深化绿色教育 增强环境教育的后劲
我园将继续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初步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并以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去关心他人、关心生命、关心自然,最终使幼儿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