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为指导,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引导幼儿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校园、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幼儿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幼儿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幼儿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二、课程目标:
环境教育课程是通过幼儿园主题活动,将环境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获取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从而使环境教育的各部分内容内化于幼儿意识,并在今后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时将所获得的各方面知识技能外化于具体的行为之中。通过教育,使幼儿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促进幼儿知情意行协调发展。总体目标为:⑴学习环境知识。使幼儿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工程等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知识,了解灾害、能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⑵提高环境意识。通过活动,使幼儿从思想上、情感上尊重环境、关心环境、热爱环境、理解环境,进而形成对环境的正确态度和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⑶获得基本技能。通过教师的指导技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幼儿的参与,使幼儿初步获得基本技能⑷发展幼儿的其它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还可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等。年级段分目标内容见各年级计划。
三:课程实施:
㈠把环境教育课程和主题课程实施相结合。
课堂是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环境科学知识教育,以不断增强幼儿的环境意识。建议书、倡议书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环境意识,并在生活中成为保护环境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㈡把环境教育课程与课外活动课程实施相结合。
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通过参观、访问、考察、春游、夏令营等考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老师要领着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在那里调动幼儿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从而使幼儿感受大自然中的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等。从而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感情,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使他们热爱大自然,激发保护大自然的欲望,从而认识生态环境被破坏给人们带来的恶果。同时办展览、搞讲座等宣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对幼儿进行爱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做到几个结合: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
借助于爱鸟周、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幼儿园环境教育的传统。通过在植树节时组织“我和小树一起长”植绿护绿活动、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使幼儿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幼儿保护环境的能力。
2、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让幼儿在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班级中幼儿的废纸、幼儿家中即将扔掉的可回收物品集中起来,定时卖给废品回收处。幼儿要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和考察社区人们的行为习惯,城区烟囱排放出的废气,使幼儿明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3、与生动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
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增强幼儿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幼儿产生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利用幼儿园的兴趣小组教学活动,以漫画的讽刺性、幽默性、教育性去打动着幼儿的心弦。
常州藻江花园幼儿园
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