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集体备课正在各个学校全面推进实施。所谓集体备课,就是在教学内容相同的背景下,组织教师共同备课,以期通过讨论、合作,进而帮助教师储备更多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教材,探索寻求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
一、集体备课要补“三缺”
集体备课的优势显而易见,目的非常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不少困难,尤以“三缺”最为明显。第一,缺认识。长期以来,由于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以致很多教师不够重视,落实出现偏差。很多集体备课流于形式,走过场,甚至有的集体备课蜕变成了“集体抄袭”。有的则把集体备课理解成了“统一教案”,过分地追求内容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练习统一,有的甚至连课堂教学形式也力求统一。有的则把集体备课变成了集体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把优秀教案拿出来,让教师学习、复制等。凡此种种,都是对集体备课认识上的偏差,对讨论、合作、共享等集体备课的核心理解不到位。第二,缺管理。由于集体备课缺乏顶层设计,没有更多的模式、经验可以参照借鉴,很多学校在集体备课方面缺乏管理经验,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模式及考评监督机制,使得很多集体备课得过且过,犹如走过场一般,形式大于内容。第三,缺讨论。由于种种原因,有部分教师对集体备课打心里不“感冒”,不认同,因此参与热情不高,准备也不充分,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准备就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对主备人提出的观点思考不深、不透,个人发言质量也不高,很少有人表达不同意见,建设性的意见更是少见,更谈不上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
二、集体备课要做“三有”
那如何让集体备课更有效,更好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就教师个体而言,在集体备课中要做到“三有”:第一,要有准备。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在集体备课时要有实效,参加活动的每一位老师必须做好准备。我园的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开学初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确定这一学期的集体教研的课程。每一主题确定一位主备人,然后主备人提前一周就将课程活动的教案第一稿发给组内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老师需要在一个礼拜内针对活动设计意图、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及活动流程进行修改。在修改过程中,每位教师不仅表达同意还是不同意,而且还要阐述自己的理由。这样不管是否上这一活动课程,每一位老师都必须认真研读活动内容。同时每一位老师还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联系理论知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了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到了坐下来集体研课的时候,每一位老师在说出自己的看法时就能有根有据,实现思想的碰撞了。第二、要有碰撞。集体备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个人学习,而是基于知识交流和思维碰撞基础上的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要留有充足的准备期,以便每一位参与教师能紧扣教学需要和重点难点,进行一定程度的个人研究。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和知识储备,在集体备课时,每位参与人就能互通有无,各抒己见,抓住那些关键或疑难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进行较高质量的交流讨论,进而实现集体攻关。只有通过高质量的交流讨论,集体备课才能实现增长知识、理清思路、深化认识、提升水平、促进成长的目的,才能使每位参与者受益。第三、要有反思。就教师个体而言,集体备课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而非仅仅就是一次交流讨论。集体备课形成的一个好设想或教学设计,不仅要在具体教学前好好思考完善,而且在教学后还要好好反思改进。在集体备课形成教学设计后,教师要立足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对集体形成的教学设计进行再反思、再修改、再创造,最终形成集集体智慧和个人思考、方法技巧与智慧于一体的个性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后,教师还要根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获得的启发等进行深刻反思,并据此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修改完善,以便使活动设计更加符合实际,具备可操作性,更符合自己班里孩子的需求,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活动更好的进行。
总而言之,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一个途径,是符合课程改革的一项举措,同时也有助于有经验的老教师帮带新教师更快成长,唯有抓好抓实,我们才能将集体备课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