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指出:教师要培养小班幼儿喜欢听故事,愿意参加文学活动的兴趣,并初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小象的鼓槌》是一则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较多,适合小班幼儿欣赏和表演。根据《纲要》精神和幼儿的兴趣特点,我们设计了本次语言活动《小象的鼓槌》,活动中,采用色彩鲜艳的图片、直观的桌面教具、有趣的情境表演等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呈现作品,促进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体验。
活动目标:
1、感知故事中鼓槌的不同形象,丰富词汇如“红红的”、“雪白的”、“金黄色的”。
2、通过观看桌面教具的演示,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3、积极参加活动,愿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看桌面教具的演示,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难点:感知故事中鼓槌的不同形象,丰富词汇如“红红的”、“雪白的”、“金黄色的”。
活动准备:
1、桌面教具:小象、蜗牛、小狗、熊爷爷、小鼓、鼓槌等。
2、草地、小树、小花的背景图。
3、头饰:小象、蜗牛、小狗、熊爷爷。
4、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鼓。
活动过程:
1、以“小象过生日”导入活动,引出“小鼓”。
(1)师:今天小象特别的高兴!哦,原来今天是小象的生日!妈妈送给它一件生日礼物,是什么呢?
(出示桌面教具:小鼓、鼓槌)
(2)引导幼儿观察小鼓的特征,重点让幼儿观察鼓身、鼓面、鼓槌的颜色。
师:小鼓看起来怎么样?什么样的鼓身?什么样的鼓面?什么样的鼓槌?
小结:这只小鼓真漂亮,红红的鼓身,雪白的鼓面,金黄色的鼓槌。
2、教师边演示桌面教具边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师:小象好喜欢呀!可是,小象有一个缺点就是太粗心了!小鼓还没有玩几天,就不小心把鼓槌给弄丢了!鼓槌到底丢在什么地方了呢?
(2)演示桌面教具,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提问:小蜗牛看见了会把鼓槌当作什么呢?小狗把鼓槌当作什么?熊爷爷又把鼓槌当成什么,他会怎么做。
(教师在讲述的同时启发幼儿学一学蜗牛爬、小狗啃骨头、熊爷爷拄拐杖等的人物形象动作。)
3、教师演示桌面教具,带领幼儿共同完整讲述故事。
(1)师:请你和我一起讲一讲蜗牛、小狗、熊爷爷它们看到鼓槌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2)教师用提问及留白接说的方式,引导幼儿完整地讲述故事。
4、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进行听说表演。
(1)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
(2)教师带领幼儿边讲故事边表演。
(3)幼儿交换角色表演。
活动反思:
童话《小象的鼓槌》,这个故事生动有趣,人物形象也比较多,有小象、蜗牛、小狗、熊爷爷,故事描绘的是小象将鼓槌弄丢了,其他小动物将它误以为各种各样的东西。故事内容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学习和理解。
活动中,我创设了小象过生日的情境,结合小鼓、鼓槌,让幼儿认识鼓身、鼓面。幼儿的好奇心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学习的积极性也高涨,同时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如“红红的”、“雪白的”、“金黄色的”。在欣赏故事时,加上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能较好地感知故事的内容。在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我用提问及留白接说的方式,带领幼儿完整地讲述故事。之后,我请几位幼儿上台来进行角色表演,幼儿通过自己表演的形式,有对童话有进一步的理解。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而且在语言方面也得到了发展。
活动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如结合课件或动物玩偶的话,能使幼儿更直观地进行感知,更能激发兴趣。教师的语言还应更生动形象,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