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促进小班幼儿涂鸦能力的发展
徐澄
小班幼儿正处于涂鸦期,他们手部的小肌肉发育不够成熟,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每个小班幼儿都有创造和表现的潜能,小班幼儿的涂鸦严格来说不仅是一种美术活动,更是一种游戏,是他们认识世界、表达情感、与人交往、获得肯定的一种成长方式。
小班的孩子这样涂鸦:1、眼睛开始配合手的移动,孩子能专心地一边用眼睛看着一边用手画线了;2、孩子能初步判断并决定线画到哪里、线的长短、线的起始点;3、能够涂出单个的不封口的圆或封口的圆;4、有了想要画什么的萌芽,对自己印象深刻的东西,想要把它们画出来(虽然画出来的是大人完全看不懂的圆或线)。
《新纲要》中指出:“儿童绘画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形式。”涂鸦是幼儿进行想象的手段,它是一种特殊语言,传递着孩子的情绪与感觉。通过涂鸦,孩子们能不受任何限制地根据直觉挥洒创意,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与成就感。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涂鸦活动必须把孩子们的学与玩融为一体。游戏是小班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它能激发小班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孩子们在开心中涂鸦。我尝试将游戏活动与美术教学融合起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游戏与涂鸦活动自然的结合,赏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才情,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挥动想象的翅膀。
1 游戏性的教材选择,激发幼儿涂鸦的兴趣
1.1选择贴近生活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
小班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涂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并具有游戏性的题材。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设计“给小兔喂青草”、“熊猫吹泡泡”、“小鸭游泳”等内容。我们还可以选择幼儿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绒线”、“画气球”、“棒棒糖”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
1.2抓契机,在游戏中找教材
游戏是小班幼儿的主要活动,我们在一日活动中组织幼儿玩了许许多多的游戏,游戏活动中暗藏着许多教学内容。如,我们在跟小班孩子玩音乐游戏“网鱼”时,我们就可以让幼儿学画斜线——“鱼网”;在体育游戏“打大灰狼”中,让幼儿学画圆形及涂色——“画石头”;在玩语言游戏“狐狸和小鸡”中,让幼儿画横线、竖线——“画栅栏”“画小草”等,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更多有趣的教学内容。
1.3材料丰富,在游戏中涂鸦
小班时期的幼儿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支配能力差,因此我们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绘画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涂鸦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玻璃球让幼儿滚画;提供毛线拖画;提供吸管吹画等。如在喷画活动“美丽的烟花”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颜色水粉颜料,还有喷头发的啫喱水的喷壶,幼儿只需用喷壶轻轻一喷,纸上便会形成一朵朵灿烂的烟花。又如在绘画活动“草地上的花”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报纸,让他们轻轻揉皱,蘸点颜料,印在纸上,纸上便会有一朵朵美丽的花。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涂鸦原来就是“玩”游戏,涂鸦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 边游戏边涂鸦,提高创造能力
有了好的题材,还必需进行合理指导,这样才能实现选材的价值,达到学习的目标。游戏是小班幼儿的主导活动,他们好动、好模仿,行为易受情绪的支配,他们把涂鸦当作—种游戏来对待、来实践的,因此我们在指导上应让游戏贯穿幼儿涂鸦全程中。
2.1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对涂鸦的兴趣
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在活动的开始,以游戏的口吻导入,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运用各种游戏、故事表演等形式引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活动《苹果娃娃穿新衣》时,我在活动前先将一个苹果娃娃藏在教室的某个角落,活动开始后我先是很神秘的对幼儿说:“快听是谁在哭呀?”然后边学哭声便认真地找起来,这时孩子们也很好奇,当孩子们也投入的寻找时我就惊奇的发现了苹果娃娃,并对苹果娃娃说:“你为什么哭呀?”再以苹果娃娃的口吻说出苹果娃娃的困难,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幼儿为苹果娃娃穿新衣的愿望。又如在活动中“帮妈妈绕绒线”中,在活动的开始部分,老师和幼儿一起玩绕毛线的模仿游戏,在体验绕毛线的手臂绕环动作后,再让幼儿在纸上为妈妈“绕毛线”,学习画圆圈线。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利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可以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2.2边做边玩,发展幼儿的涂鸦技能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而涂鸦活动中有些技能练习是比较枯燥无味,因此要利用幼儿喜欢游戏、喜欢模仿、爱表现的心理,巧妙地把涂鸦融合在游戏中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让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各种技能。例如画线条,先带幼儿去观察饲养角,看看里面的小动物,观察一下笼子的样子,在区域游戏时,教师为孩子准备了印有大灰狼的白纸,生动地说:“动物园里的大灰狼要是走出来,会吃掉小动物的,咱们把它关到笼子里去好吗?”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画了许多密密麻麻的线,把大灰狼关在了里面。不但达到了游戏目的,又培养了孩子们爱护小动物的情感。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孩子们感到是在游戏,没有压力,没有任务,自始至终都很轻松、快乐,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绘画基本技能,而且对绘画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3教师指导绘画时要注意语言的游戏性。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绘画活动中,不可能象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如在棉签画《可爱的斑点狗》中,在画“斑点狗身上的斑点”时,为解决活动的重难点,我编了简单的儿歌“点,点,点到耳朵上;点,点,点到身体上;点,点,点到尾巴上,点到大腿上,点到尾巴上,全身上下都点到。”幼儿在儿歌的提醒下表现得很投入,在不知不觉中,就给小狗穿上一件漂亮的斑点衣服,并注意画面整洁。
3 提供游戏化的自主评价机会,增强幼儿自信心
孩子从低幼年龄开始,就会运用线条或者色彩非常自由地甚至放肆地“涂鸦”,这是表达自己心中的感觉,是最难得的童心流露,最原始的创造活动!用线条(圆,点,线条)讲故事,是小班幼儿表达自己感受的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涂鸦时期。孩子开始给自己的涂鸦赋予始终如一的解释,不会因为大人的诱导而改变,孩子在画之前就已经确定了要画什么才开始动手的; 虽然涂出的仍然是大圆,小圆,纵线条,横线条,但线条更加自如流畅,在这些大人看不出什么的涂鸦里却已经包含了孩子要表现的故事情节。比如说孩子画了一个大圆,说是爸爸,再画了一个圆,说是妈妈,孩子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老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评价幼儿的涂鸦活动,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引导,引导幼儿边涂鸦边思考,再画一个更大的圆,当做家,并且,还要讲述这个家里发生的事情,如"爸爸妈妈相亲相爱,变出一个小小的圆,就是宝宝"等。虽然我们有时对孩子们的涂鸦难以理解,但从那些线条的动态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心中成长的喜悦和惊奇。
在小班幼儿的涂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在游戏性的活动中开心涂鸦,让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玩中求进步,这样的涂鸦会是一件开心而富有成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