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玩”转数学
发布时间:2012-04-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烨

在游戏中“玩”转数学

                                                     

一、案例背景

数学是非常严谨科学的学科,也许对于孩子来说某些定义概念是稍显抽象、枯燥的,那么如何将数学的知识更有效的呈现给孩子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实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最初不是通过测量的方法,而是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物体量的特征。幼儿在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下,感知物体在大小、长度、重量等方面的特征,比较出物体间量的差异。因此,教师应提供各种可操作性材料,让幼儿在充分地看、摸、摆摆弄弄等活动中感知和比较物体量的特征。本次活动,利用游戏化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幼儿在教师设定的具体情境中,运用自身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全方面的探索感知物体量的特征。

二、活动设计及过程描述

活动目标:

1.能够观察出物体的差异,学习看标记进行8以内的正逆排序。

2.能够和同伴合作探索、操作,掌握排序的方法。

3.在游戏情境中,乐于倾听他人的想法。

活动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幼儿能够观察出物体的差异,学习看标记进行8以内的正逆排序,难点是通过和同伴的合作探索、操作,来掌握排序的方法,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多种层次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充分地看、摸、摆弄等活动中感知和比较物体量的特征,同时利用标记帮助幼儿有意识地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准备:

    合作操作材料一组(绳子长短排队,圆柱形柱子高矮排序,方形柱子高矮排序,窗户大小排序,数量均为78

    小组活动材料:绳子长短排队一组,方形柱子高矮排队两组,搅拌车大小排序一组;数量均为8,若干可拼插的方形积木。

    各种标记卡片(从大到小,从长到短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引入游戏情境

1.师:我们是小小建筑工人,马上要去建筑工地,那里有很多的任务等着我们呢!

       出发前,我们要排一排队,四路纵队。

       提出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排队。

分析:首先每个幼儿身上都贴了一个建筑工人的标签,四组标签把幼儿分成四组,便于幼儿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用建筑工人设置成建筑工地完成任务的游戏情境,并以此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排队时对幼儿提出按顺序排队的要求,也为后面的物体排序进行一个铺垫。

2.师:现在排好队我们出发吧!

分析:过渡环节,幼儿感觉到自己是在进行游戏,形成一定的游戏情境。

一、            基本部分

(一)幼儿进行合作游戏,在共同操作中探索排序的方法。

1.幼儿分小组,合作操作材料

师:看一看建筑工地有哪些材料?

这么多材料放的真乱,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它们排排队,看上去更整齐!

请每一组工人们选一个任务,大家合力共同完成。

四组幼儿进行操作。

分析:四组材料分别是:圆柱体、方形柱体、实物绳子,图片窗户,幼儿自己进行选择,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同时让幼儿根据刚才的四组,每一组进行合作完成任务,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

2.幼儿讲述操作过程

师:工人们集合啦!

每一组说一说按照什么顺序排的?

怎么排的?谁排第一个?为什么?

请幼儿自己总结出排序的方法。

分析:幼儿自己进行讲述,请同伴进行检查,以及自己检查两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幼儿从自主的探索中尝试总结出排序的方法:确定排序的规律,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然后从物体找出最大(小)的,排在第一个,再依次在剩下的当中再选出最大(小)的,排在后面,无论是高矮排序,长短排序还是大小排序,这种方法都是适用的,幼儿可以举一反三。

(二)认识标记,按照标记要求进行正逆排序

1.认识正逆标记,从大(小)到小(大),从长(短)到短(长),从高(矮)到矮(高)。

师:你们真能干,任务完成的很出色。现在任务难度增加了,材料的数量增加了,而且建筑工地刚刚给我一些任务单,你们认识吗?

分析:活动目标中提到的正逆排序,如何帮助幼儿能够更有意识地去进行正逆排序,我采取了一个策略:利用正逆标记。

2.按照标记要求进行合作排序

师:这次我们完成任务时,一定要仔细看清楚任务单,根据标记的要求进行排序。

在上面四组操作材料中,加入各种正逆标记。

分析:在材料中加入了标记,首先加大了任务难度,幼儿从自主的选择一种排序方式到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排序,幼儿首先要学会看标记,从标记中幼儿能够有意识地发现原来排序可以有正逆排序两种。

3.幼儿共同评价操作结果

(三)游戏“明星工人”

四组不同的排队游戏,幼儿自主选择,当完成一个游戏(任务)后,给自己贴一张贴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多的幼儿就是今天的“明星工人”。

分析:幼儿从四人一组的合作游戏过渡到了单独一人进行游戏,活动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对幼儿又是一个挑战,;其次,在一组材料中,为了满足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幼儿,提升活动的挑战性,我提供了一些零散的可拼搭的插塑,幼儿排序前必须先要读懂任务卡,了解了排序的要求后,自己拼搭出符合任务卡的一组方形柱体,幼儿对于这个游戏兴趣非常大,对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是一个挑战。

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分析:幼儿操作过程中,采用幼儿自评与同伴评价的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够更有意识地去遵守游戏规则。

三、结束部分

1.教师针对游戏操作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与幼儿进行讨论。

2.评出完成任务较多的幼儿成为“明星工人”。

三、活动评价与分析:

1.游戏化情境教学——重视数学游戏化的内容选择

利用游戏化情境教学的方式,在活动设计时,以“小小建筑师,排队去工地,完成各种任务”等一系列的情境,始终贯穿于整个活动,让幼儿在教师设定的具体情境中,运用自身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器官,全方面的探索感知物体量的特征。此时,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就是游戏,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在充分的摆摆弄弄中获得发展。

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是纯游戏还是带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活动的实施效果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功能与特点的游戏,所针对的教学内容大不相同。教师在选择和设定游戏化的情境内容时,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游戏方式,还应考虑到游戏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两者结合是否合理、科学、有趣味性。有趣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将教学目标渗透在各游戏环节中,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感受、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一次数学活动往往是多个游戏活动的结合,教师在设计环节时应充分考虑到游戏间的动静搭配,个人、小组以及集体游戏的交替进行,以此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使游戏活动的气氛更加活跃,提升幼儿学习的效率。

2.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重视幼儿的发展特点

幼儿对于物体量的认识,最初并不是通过测量的方法,而是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物体量的特曾。幼儿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感知到物体在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等特征,比较出物体量的差异。因此,活动中教师应该提供各种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充分的看、摸、摆弄等主动的探索活动中感知比较物体量的特征。游戏中的操作活动往往包括探索性操作和练习性操作两种。探索性操作是围绕某一问题,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体验发现其中规律。练习性操作时围绕某一数学知识的巩固要求,提供具有可变性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反复操作,教师通过调整材料,添加辅助材料或变化规则要求等方法,使幼儿获得反复练习的机会。如活动中,幼儿首先按照自己的规律为物体进行排序,下一个环节中教师增加了标记要求和物体数量,幼儿再次排序。

同时,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应有利于幼儿进行比较,其差异特点应单一,这样便于幼儿的注意集中到被比较的量的差异上。比如:比较物体的高矮时,物体的粗细应该是一样的,且被比较的物体应能够垂直于同一水平。本次活动中,我充分的注意到了这一点:选择的操作材料丰富多样,既有可操作的实物,还有可操作性的半成品,如:比较高矮的柱方形柱子、圆柱形柱子,比较长短的绳子,比较大小的平面窗户图片,小组活动中提供了可拼插的方形积木,操作材料充分体现了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让幼儿能够与材料充分互动,考虑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科学的排序方法——重视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物体的高矮、大小、长短等连续量,既具有不变形又具有相对性,幼儿感知这些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层次性。首先,我设计了幼儿排队的环节,在排队过程中,引出了高矮的比较,为幼儿提供了排序基础;其次通过增加物体数量和排序标记卡,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教师应引导幼儿了解排序规则:要确定排序规律是按量的差异来进行,明确排序的起始线,如高矮排序需在同一起始线排列,长短横向排列时左边应对齐。

由此可见,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处于显性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隐性辅导地位。因此,教师不能以导演的角色出现在教育活动中,而应以多种不同的身份对幼儿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有时,教师是数学游戏化活动的介绍者,需要向幼儿介绍游戏规则和玩法;有时,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是幼儿的同伴。有时,教师是组织者,组织幼儿讨论在数学游戏中看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教师仅仅是操作材料的提供者和观察者。教师主要以观察为主,当幼儿出现一定的困难时,可以适时加以引导、鼓励。

4.促进社会性交往——重视幼儿的多元化发展

    活动中通过游戏化的情境,使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成功,因此对幼儿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自信心、自制力等发展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小小建筑师”中,设置了多个游戏情景的转换,由合作游戏到个人游戏再到集体游戏的不断过渡,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游戏设置的任务,合作性、创造性得到了提高,在获得成功时,更增强了自信心。同时,游戏中要求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依靠与同伴之间的互相合作完成游戏,很好的锻炼了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

    我们发现,幼儿数学的游戏化将幼儿学习的主体与主导、个体与整体、兴趣与能力、感性经验与理性体验进行了统筹和整合,幼儿除了体验数学思维方式,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如:独特的创造性、学习的兴趣、热情等,游戏已不仅仅是一种活动的方法,而是让幼儿在同玩、同学、同乐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版权所有
园长信箱:zaoyou123456@sina.cn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