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幼儿教师都已经意识到有效提问能促进有效教学,有效的提问必能引起幼儿开放、灵活、不确定的多种回答。本文以绘本教学《11只猫做苦工》为例,试图从顺——表扬式回应,从蜻蜓点水到一针见血;追—— 追问式回应,从手足无措到迁移嫁接;炼——概括式回应,从淡然处之到提炼成篇;疑——设疑式回应,从一步一牵到问随脉动这四个方面阐述幼儿园语言课堂中教师的回应策略,使这些有效、机智的回应变成源头活水,为教学达到推波助澜的效果。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再回应形成一个链条,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者还结合个人的感悟总结了要注意遵循规律、了解生情;目标常驻、 脑海预设;深研教材、用心倾听三个方面才能真正实施有效教学。
关 键 词
语言活动,回应策略,有效教学
前 言
肖川在《有效教学的策略》一文中提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准确有效的评价与反馈,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非常重要”。的确,集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与教师再回应构成了师生间思想交流、幼儿学习实践的主要形式。诚然,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和关注到了有效提问才能有效教学。然而,课堂中教师抛设的问题之“石”,必定会引起幼儿“千层浪”似的回答,之后却是“这里的水面静悄悄”。殊不料,这些“波浪”是动态的、开放的、灵活的、不确定的,老师面对这些“波浪”机智有效地理答回应会使这些 “波浪”变成源头活水,源源不断,更美丽、更灵动,最终达到推波助澜的效果。例如幼儿回答完整时恰倒好处的激励与表扬、回答不够准确时的引导与深层次的追问,形成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再回应的链条,沉寂的课堂因此显露生机,无法预约的精彩随之出现,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回应幼儿的提问,我们立项了市级(省级)课题,以期探索出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中科学回应幼儿问题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回应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活动,如何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再以适当的方式把“球”反抛给孩子,即教师不同的回应策略,让他们再次“接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幼儿回应的技巧与质量。
一、教师在语言活动中实施有效回应策略的前提
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能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给孩子。由此看来,当孩子生成问题时,教师的有效回应便成为问题能否保持、能否开展、能否深入、能否解决的关键。我认为要真正实施有效回应老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遵循规律,了解生情
要想使教师在幼儿园语言课堂中理答娴熟、回应机智,首先要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把握幼儿园语言学科的特质以及适宜的学习方式,尊重并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能力和差异。其次还要做到了解生情,这包括幼儿自身的特点,如孩子们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和性格特征等,教师如能烂熟于心就能利用这些特点机智地进行课堂调控。还有是幼儿的学情的把握,在学习之前幼儿对内容有怎样的认识,又有哪些疑问,教师都要在教学前了如指掌,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二)目标常驻, 脑海预设
教师要心中目标常守,才能及时将教育理念落实到行为。明确幼儿语言发展的整体目标、年龄段目标和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才能做到着重回应、有的放矢。课堂中幼儿动态的回答使得随机教育的可能性更大。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全方位预设幼儿在问题抛设后将会出现的种种可能,时刻准备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就不会出现手足无措的局面。教师就能应付自如,采取多变的回应策略,灵活有效地回应孩子。
(三) 深研教材,用心倾听
深入研究教材,是教师机智回应的万全之策。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疑、岔、误、争等几种状态。疑就是对教学内容出现疑问,幼儿在课堂上质疑;岔就是出现与主流反应不一致的地方;误就是错误资源;争则是对某一问题出现了意见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见,并相成争论。这些状态成为课堂教学的良好契机。教师如果对教材胸有成竹,处理回游刃有余,反之则束手缚脚,丧失良机。要想机智回应、有效回应,教师的倾听则显得尤为重要。倾听是表扬鼓励、巧问追问、概括提炼、反问置疑的前提,教师善于倾听幼儿,包括倾听幼儿的妙想、倾听幼儿的童言稚语、倾听幼儿的错误、倾听弱势幼儿的声音等。教师才能抓住即时的素材、抓住“最近发展区” 因生制宜、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效回应和积极互动。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只有倾听孩子的声音,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走进孩子的心灵,知道孩子的“一百种语言”,教师才能欣赏孩子,成为他们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倾听并读懂幼儿的语言是有效回应幼儿的前提,是教师 对幼儿的反应准确地作出价值判断的第一步。
《纲要》中提到教师要转变角色, 做幼儿学习的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教师的回应方法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那么,怎样的回应才是积极有效的呢?
二、教师在语言活动中有效回应幼儿的有效策略
(一)顺——表扬式回应,从蜻蜓点水到一针见血。
作为一个语言老师,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动中教师一句有意无意的回应,往往会左右幼儿的学习情绪。然而仅仅是拍手鼓掌式的表扬,幼儿积极性高但没有努力的方向。而“你真棒!”、“你讲得真好!”这样蜻蜓点水式的理答语言比较贫乏,缺乏更细致与贴切地评价。教师对幼儿的反馈要尽量给予肯定,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首先,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回答中挖掘其在表达和思维方面的亮点。其次,教师要允许幼儿“犯错误”,不要急于提供所谓正确的观点或方法,不要因过于注意幼儿言语的逻辑性而给出消极的反馈,进而影响幼儿互动的积极性。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激励、支持幼儿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如在《11只猫做苦工》活动环节一:引导幼儿观察绘本故事封面后(课件)提问:
老师:看!封面上有谁?它们要去干什么?
幼儿1:一群小猫们好象要去旅游。
老师回应:你的回答很完整,“一群小猫”这个量词“一群”用得非常好。
幼儿2:一群小猫背着漂亮的小包去旅游。
老师回应:你观察得真仔细!发现小猫们背着各种颜色的小包,你就是根据这个觉得他们好象要去旅游了,是吗?
幼儿3:一群小猫背着小包开开心心地去旅游。
老师回应:你真了不起!把小猫们当时的心情也说出来了,而且你刚才讲的时候还加上了语气。
如上述教师的第一个回应,直指幼儿回答的完整性和量词运用的准确性,树立幼儿的示范榜样作用,言下之意是要求小朋友回答问题要完整并能准确使用量词。第二个回应,表扬该幼儿“通过背上的小包而判断他们是去旅游”这一发现,鼓励并表扬幼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第三个回应能合理运用词汇和生动地表达。诸如此类的特意性回应,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语言运用能力产生积极地作用。
(二)追—— 追问式回应,从手足无措到迁移嫁接。
课堂上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预先设计好的,因此带有一些主动性。而追问则更显得灵活机动,根据幼儿的反映、围绕教学及时调整。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不再只是简单的重复回应,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同伴的表达,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较。教师通过追问,将幼儿思考问题的逻辑过程展现在大家面前,不仅帮助幼儿学会进行有条理地思考,提高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为老师和幼儿提供了“倾听、理解他人想法”、“发现他人问题”、“同伴互相质疑”等师幼、生生互动的环境。通过连续的“追问”层层递进,又可以帮助幼儿在思维冲突、答案选择的问题情景中产生思考想法、形成表达争辩、内化情感认知,形成个体有意义的建构,从而推进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生动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另外,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判断是否具有潜在价值,教师进行点拨,与其他幼儿的不同问题进行有效迁移和嫁接,形成新的价值点,求得意外收获。
如在《11只猫做苦工》中小猫们继续往前走,到一座吊桥边,旁边有块牌子写着“危险,禁止通过此桥”小猫们才不管这些呢!过!走啊走,看见大树旁边的一块牌子上写着“禁止爬树”,爬树多好玩,这可是小猫们的拿手绝活。一个个吱溜吱溜爬上了树。上树的小猫低头一看!哎!有个口袋,旁边还写着“禁止钻入口袋”。
老师:小猫们走啊走,看见一片开满鲜花的花园,看见了禁止标志,“禁止采摘”是什么意思?
幼儿:“禁止采摘”就是不能采花。
老师回应:禁止就是不行!不能!不可以!不允许!那小猫会采花吗?
幼儿1:肯定会采花。
老师回应:你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幼儿1:因为小猫很调皮,封面上走路时就在东张西望,那个掉队的小猫就是去采荷叶的。
老师回应:你的理由听起来很有道理。还有谁也认为小猫会采花?你们又是怎么想的?
幼儿2:我也认为小猫会采花,因为小猫身上背的包是五颜六色的,说明他们很爱美,看到漂亮的花,肯定忍不住也想摘。
老师回应:你们俩是根据小猫很调皮、很爱美来猜测他们一定会采花。有不同意见吗?
幼儿3:小猫不会采。
老师回应:你有不同意见,我们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
幼儿3:因为小猫已经看见了标志,所以他们不会采。
老师回应:对啊,标志上写得很清楚啊,谁也认为小猫不会采?请说出你的理由。
儿幼4:小猫排着整齐的队伍去旅游,说明他们遵守纪律的小猫。
老师回应:到底会不会采呢?我们一起来看故事书吧!
在这样的追问下,幼儿的观察越来越集中、细致,他们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有助于理解故事的内涵。
(三)炼——概括式回应,从淡然处之到提炼成篇。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的回应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答和回应的策略直接影响孩子回答问题的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组织语言活动时要有意识地使用规范、精炼、优美的语言,以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丰富的词汇,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
如在《11只猫做苦工》活动中,小猫一路漠视禁止标志,最后看见“禁止钻入口袋”的标志。
老师:这次,小猫看见“禁止钻入口袋”的纸条,他们会进去吗?
幼儿1:肯定会进去。因为小猫看见这个……“禁止采摘”他们就……后来就……,看见“禁止过桥”他们又……还看见不好爬树,他们也……
老师回应:孩子们,讲了这么多,你们听清楚了吗?(众幼儿摇头)
老师回应:别着急,讲之前想想清楚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
老师带领幼儿提炼:小猫们先看见——他们就——,接着——小猫又——,后来——,所以他们看见这个标志,一定会——。(教师讲述其中的关联词、转接词,幼儿进行填空,将事件描述清楚)
老师再回应:一个问题讲了这么长、这么长,能试着用简短的话把它讲清楚吗?老师来试试看:小猫一路看见禁止牌都没有遵守,越不让他们干的事他们偏要干!所以这次他们一定会钻进去。
老师问:你们认为这样讲好吗?好在哪里?
通过对以上课堂环节的分析,使我们从实践层面了解到回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幼儿的经验层层深入。幼儿1的讲述断断续续、疙疙瘩瘩,无法连贯、清楚地表达清楚,教师运用以上“穿针引线”的方法将这些散乱的珍珠串成项链,提高完整事件描述的能力。也可以用“顺藤摸瓜”等方法帮助幼儿提炼冗长、拖沓的话语,从而能紧扣中心、概括精练地描述,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
(四)疑——设疑式回应,从一步一牵到问随脉动。
平常,一些教师在幼儿的回答不对路时就赶紧抢话或是匆匆打断,当幼儿的思路与预设的答案有偏离就马上进行反驳或否定,甚至以不予理睬来对待,控制了幼儿表达的机会。幼儿如同孙悟空被唐僧套上了紧箍咒,无法施展自己的本领。幼儿由于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常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时教师可给予提示,以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思考,整理和提升自己的经验。
如在《11只猫做苦工》活动中教师讲述小猫们的苦日子开始了,它们用尽力气,拼命拉滚子还要遭受怪兽的毒打,白天拉滚子晚上关进笼子里,好可怜哦!
老师提问:小猫们会一直甘心就这样做苦工吗?请你帮小猫们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打败怪兽脱离苦海?
幼儿1:拨打110,请警察来帮忙。
老师回应:对!遇到危险向别人求助是一种办法。(教师做若有所思状),但他们有电话吗?(幼儿议论纷。有的说:对呀,他们没有手机;有的说:怪兽在一旁看守;还有的说:被抓的时候装在袋子里,也不知道路线和具体的方位,警察也找不到。)
幼儿2:11只小猫联合起来打怪兽。
老师回应:团结力量大,可是小猫这——么小,怪兽那——么大(教师以夸张的口气,显示小猫的弱小,怪兽的强大)能打得过吗?
幼儿3:用普通的办法肯定不行,要用计!
老师回应:哦!是吗?(教师以上扬略带疑问的口气)那用什么计呢?(幼儿再次议论纷纷。有的说:把怪兽骗进笼子里;有的说:想办法把钥匙偷过来;还有的说:可以用调虎离山之计。)
老师回应:孩子们,你们太聪明了。弱小战胜强大,要用智慧才能取胜。那到底小猫是用的什么计谋呢?我们一起来看故事。
活动中教师合理地采用反问提问,运用疑问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是一种感情强烈的修辞手法,可以有效地加强语气,打破思维定式。让幼儿对一个问题能从多角度、多思路去思考问题,又会发现不同的结果,用更客观的态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变成了教师、幼儿与教材之间进行的一次次“对话”。
有效的的回应指向明确,能引起幼儿的思考、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幼儿把握重点,拓展思维,从而达成活动目标;有效的回应能有效促进师幼互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的回应应有目标性、针对性、启发性,能使幼儿觉得活动生动紧凑、环环相扣。
结 束 语
教育需要智慧,教学需要策略。高质量的课堂提问、高效益的回应技巧,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不仅能启发幼儿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说,有效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是一个教学活动成败的前提,那么有效回应酒能为教学活动“推波助澜”,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践出发,因情而异,随机而变,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回应才能有效教学!
附 录
故事《11只猫做苦工》
11只小猫开开心心地去旅游,走啊走,看见一片开满鲜花的花园,旁边还有一块牌子,面写着“禁止采摘”。小猫们视而不见,呼啦一下子扑进花园,每采了一朵戴在头上。小猫们继续往前走,到一座吊桥边,旁边有块牌子写着“危险,禁止通过此桥”小猫们才不管这些呢!过!走啊走,看见大树旁边的一块牌子上写着“禁止爬树”,爬树多好玩,这可是小猫们的拿手绝活。一个个吱溜吱溜爬上了树。上树的小猫低头一看!哎!有个口袋,旁边还写着“禁止钻入口袋”小猫们一个一个钻进了口袋。这时候,口袋“嗖”地一下收紧了,这原来是巨大的怪兽的口袋,它把这11只猫一网打尽抗起口袋往它的城堡飞奔而去。
小猫们的苦日子开始了,它们用尽力气,拼命拉滚子还要遭受怪兽的毒打。白天拉滚子晚上关进笼子里,好可怜哦!有一天,原本愁眉苦脸的小猫突然变得很有精神,他们一边拉滚子一边开心地唱歌,连怪兽也感觉很纳闷,拉滚子这么好玩吗?让我也来试试。怪兽也忍不住拉起滚子来,就在这个时候,小猫们门乘机悄悄地溜走了,怪兽四处找啊找,最后在台阶的最上层,发现了一只木桶,旁边还有块牌子写着“禁止钻入木桶”。怪兽心里想:哈哈!小猫肯定躲在里面,看我把你们抓住。说完“扑通”一声跳进木桶,墙头上冒出了11只小猫,他们拿起一跟长长的棍子,对准木桶撞去一——二——三“砰”,木桶连带着怪兽骨碌骨碌滚下了悬崖。
在回家的路上,11只小猫当它们又看见“禁止穿行”禁止标志时,都停了下来。这次,它们没有横穿马路,看,他们正在过天桥呢!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幼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季湄.走进新《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张明红.幼儿园语言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