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恩教育初探
发布时间:2011-12-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云

摘要:《纲要》提出“让幼儿体验并认识人与人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即要求我们注重对幼儿爱的教育。一个人体验到爱,还要知道关爱,学习感恩。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人之常情。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幼儿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有着十分特殊的价值及意义。让幼儿学会感恩对其一生的发展很重要。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人,学会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感恩  贯穿  整合  家园配合  

何谓“感恩”?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倍受大人的关爱和呵护,骄娇二气在幼儿中相当严重。幼儿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相当普遍,所以培养幼儿的感恩情感,是促使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和引导幼儿学会感恩,是当今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无论是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是从幼儿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李宝库委员曾说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当从幼儿园的娃娃们抓起。小孩子们最爱听故事了,在他们懂事的时候就告诉他们要孝敬父母、学会感恩这样的道理,必然能影响他们一辈子。这样对孩子们好,对父母们好,对国家好。在幼儿园生活中,作为教师更应当与幼儿一起创造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让幼儿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这就是感恩。

那么如何把感恩的种子撒播到孩子心中呢?孩子的感恩之心不是靠强行灌输,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一、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1、随机教育

    每个人最初拥有爱心,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发生了变化。幼儿时期是幼儿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教师是幼儿的第二父母,是幼儿眼中无所不知的圣人。教师的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平时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做到的,必须自己做好榜样作用。对于幼儿表现出的关爱行为,应该不吝惜地说声“谢谢”,幼儿天性爱模仿,当我们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说不定哪天他们也会有类似的行为。在教育幼儿讲文明、讲礼貌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对幼儿有礼貌,遇见生疏人或参观的家长,教师应热情与之交谈、打招呼,无形之中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案例:常说“谢谢” 

说一句“谢谢”简单吗?你一定要说,很简单呀。教小孩子说,也很简单呀,每一次你提醒他们,他们一定会说。让幼儿们主动使用"谢谢”,这不是一件一天两天就能做好的事情,就我的带班经验看,从小班到大班,正是一个完全形成的过程。从小班开始,我就将"谢谢”常挂在嘴边,那时,幼儿感受了什么时候使用,并且会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当好的习惯形成后,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益处。经常可以听到,我班的幼儿自觉地使用礼貌用语,当“谢谢,不用谢,对不起,没关系,请”等好听的话成了幼儿们的好伙伴时,做老师心里真的有一份由衷的快乐。 

2、环境教育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感恩是一种最好的习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抓住随机事件,发展幼儿对恩惠来源的认知能力,还应主动创设温馨又富有内涵的环境氛围,引发幼儿感恩之情,促进幼儿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基础包括品德、经验知识和智力等方面,而品德是核心。但是恰恰这一基础却不为该老师所重视。或许还有更多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不善于捕捉幼儿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随机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这是现行教育对当代教师的素质要求,我们有义务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爱的同时,也学会爱别人。由此可见,一日生活中教师爱的随机教育固然重要,可也不少了爱的环境的催化。在环境创设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以爱为主的内容,如在主题墙的布置上,体现爱的教育;在自然角里放些幼儿们喜爱的动植物,让幼儿关心、爱护、照料它们,体验付出爱心的喜悦;教师应时刻充满爱,以积极的口吻,温柔的动作、耐心的态度去感染幼儿,使幼儿的爱心在爱的氛围中慢慢充盈起来。 

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整合感恩教育 

1、教材中的“感恩”素材 

①教材中的“感恩”素材

在幼儿园的教材中,有些“爱心”素材可充分利用。如:音乐活动——歌曲《小树叶》,歌曲的第一段体现了小树叶离开妈妈的恐惧,而第二段的转折非常迅速,小树叶勇敢地对妈妈说,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对我们成人来说,花开花落,非常自然的现象。然而站在幼儿的角度,他会想小树叶真可怜,一个冬天都见不到妈妈,要不然会害怕呢?我们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将散文《落叶》的部分内容与歌曲相结合,给歌曲中间添加了一段,将歌曲的情绪很自然的作了调整。小树叶为什么会离开妈妈呢?“小树叶飘飘,飘呀飘呀飘,飘到了妈妈的脚下,抱呀抱呀抱成一团,温暖树妈妈”。改编后的歌曲教师不需要再作任何诠释,幼儿很自然的从歌曲当中体验到了关爱带给人的喜悦。延伸活动时让幼儿说说自己还有哪些与同伴相亲相爱的事,并画下来,与同伴分享付出爱的喜悦。实践中我们还利用文学、美术、情景表演等艺术手段作为爱心培养的有效途径。

②主题活动中的“感恩”素材

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也应当特别注重结合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开展主题活动《我就要上小学了》时,我针对幼儿马上就要毕业了,开展《我要感谢的人》这一活动。我告诉幼儿:“马上就要毕业了,在这三年里你最想感谢的是谁呢?你怎样来表示感谢呢?”有的幼儿说要感谢老师、有的说要感谢阿姨,还有的说要感谢自己的小伙伴;他们折了千纸鹤送给老师,画了最美的画献给阿姨,和小伙伴一起玩一玩最喜欢的玩具。最让我感动的是:两个幼儿互相抱在一起,悄悄地说:“你要常给我打电话。”天真稚嫩的话语,留下了多少幼儿对老师、阿姨和幼儿的爱。主题活动有目的的开展,对培养幼儿的爱心会有显著的效果。

③节日活动中的“感恩”素材

利用节日教育,即结合各个节日对幼儿进行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

●“三八妇女节”进行爱妈妈的主题教育活动。

a、开展“我心中的好妈妈”“妈妈,我爱你”等谈话活动;

b、开展“这是我的妈妈”的画展;

c、“妈妈,我爱你”,对妈妈说一句感谢或祝福的话;

d、指导幼儿制作手工、工艺作品送给亲爱的妈妈;

e、布置“爱心作业”,回家后给父母洗洗脚、捶捶背、敲敲腿等。

●“感恩节”,了解西方人的感恩活动,接受爱心教育。

●“九九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的教育。

●“教师节”进行尊敬、热爱教师的教育。

●“母亲节感恩会”。组织母亲集体过生日(幼儿学会将切开的蛋糕第一块留给父母,第二块留给老师,最后一块才留给自己)、开展 “向老师问好”、“帮父母洗脚”、“我给妈妈喂饭”、“用压岁钱给妈妈买份礼物”、“去市民广场放飞感恩风筝”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目的使幼儿懂得应感谢养育的父母。

●“清明节扫墓活动”。

④亲子活动中的“感恩”素材

 “我给家人送温暖”亲子活动中,孩子们有的给爷爷洗脚,有的给奶奶捶背,有的帮妈妈做家务,孩子们参与此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开展活动后的第二天便有很多孩子和家长对我说及此事。乐乐说:“我昨天晚上给妈妈洗脚了,我妈妈说‘谢谢儿子’,不过我妈妈的脚后跟有点粗糙,我觉着是我妈妈走路太多累的吧。”事后乐乐的妈妈感动的说:“当儿子给我洗脚的那一刻,我觉着儿子一下子长大了。”柯寒说:“我妈妈还不让我给她洗脚,说我太小,其实我都长大了。柯寒的妈妈感动地说:“以前,从来没让这孩子干过活,就觉着太小干不了什么,昨天非要给我洗脚,我感动得要流泪。”右右说:“我昨天给我妈妈洗脚了还给我爸爸洗脚了,爸爸妈妈夸我是好孩子,我今天晚上还要给爸爸妈妈洗脚。”右右的妈妈说:“这丫头回到家后就要给我洗脚,我一想肯定是老师又讲什么了?给我洗完又给他爸爸洗,看到女儿这么懂事,我们从心里感到高兴,这要感谢老师。”可以看出活动对孩子的影响,使孩子能够成为一位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充满爱心的人。

2、在游戏活动中教给基本的技能与技巧 

首先,将爱心贯穿于游戏中,诱导幼儿在游戏中学。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幼儿游戏自主自愿的特点,将爱心贯穿于游戏中,诱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娱乐中愉快地体验爱心行动。在活动中,教师就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致,并能同其他幼儿一起游戏,共同使用玩具,比较稳定地相互交往,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友好情感,友爱行为。利用游戏进行教育,最有利的就是让幼儿“置换角色”,就是让幼儿去感受别人的酸甜苦辣,让幼儿体验不幸者的感受,从而让幼儿献出自己的爱。例如在角色游戏中,通过玩娃娃家,扮演妈妈,感受妈妈的辛苦,从而对妈妈产生敬爱之情。

其次, 教给幼儿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和技巧。教师还应教给幼儿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和安慰助人的技巧。正确的交往技能,能使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萌发关爱之心。然而有了关爱之心,并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安慰助人行为。由于自我化的作祟,幼儿也许会好心办坏事。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讨论、歌舞等形式,教授幼儿一些安慰别人的语言和方法,助人技巧的要领。

最后,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一展身手。区域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在他们有了交往的技能和安慰助人的技巧后,英雄就有了用武之地。

3、借助生活实例,感染影响幼儿。 

案例①:“奶奶,鞋跟掉了”

那是小班刚入园不久的一天放学时,天天的奶奶来接天天,天天一看到奶奶,就跑了出来,一边叫着“奶奶”,一边把脚伸得老高,原来天天的鞋跟掉了。奶奶马上蹲下来,给小孙孙拉上鞋子正要站起来。天天动作非常利索,朝奶奶小腿就是一脚。可奶奶一声也不吭,伸手摸了摸被小孙孙踢了一脚的腿,(从奶奶的表情看,显然是被踢疼了)没有一声责备,没有一丝气愤,拉着小孙孙和我道别后走了。看到我们的幼儿对感恩意识的如此缺失,着实让我我惊讶了许久!

案例②:“没人帮忙梳头”

一次艳艳妈妈出差,家里剩下她和爸爸两人。早上来园,艳艳头发松松的精神很不好。我问艳艳怎么回事?艳艳挺不开心地说:“妈妈出差了,没人给我梳头,我很想妈妈。”我说:“你为什么想妈妈呢?” 艳艳说:“妈妈在家的时候给我烧好吃的,每天晚上给我讲故事。”于是,我们及时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活动“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先由艳艳说起,接着幼儿们争先恐后地说到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妈妈出差时爸爸就带着他吃快餐,那里的饭一点都不好吃。”有的说:“妈妈不在家时,家里脏脏的。”有的说:“爸爸不在时,没人陪他走棋”等等。通过这次谈话活动,幼儿们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平时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没有他们心里会感到很难过。

案例③: “今天,没叠被子”

每次午睡,幼儿会很自然的拉开被子睡觉,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是谁把他们的被子叠的整整齐齐。一次我们故意不帮他们整理被子,当幼儿上楼睡午觉时,幼儿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肯定是小偷来过了,有的说被幼儿弄乱的,有的说我们起床后没叠过被子。我问:“你们看到这样子心里感到怎么样?”幼儿都说觉得很不舒服。此时,枭枭恍然大悟道:“我知道了,昨天老师没来,所以被子没给我们叠过。” “那老师为什么不帮我们叠呢?”站在一边的东东很自然的说了出来。我说:“为什么一定要老师帮你们呢,你们自己不可以叠吗?”幼儿反驳道:“我们人小叠不好。”我说:“虽然你们叠不好老师可以帮你们,但是你们有没有想到老师帮你们也很辛苦呢?”通过一番谈话,使幼儿认识到老师的辛勤付出才使午睡室变得那么整齐干净。

利用与幼儿谈话的时间,读故事,讲真实的事例熏陶感染他们;定期的爱心作业,为妈妈拿拖鞋、倒开水,给奶奶敲敲背,捶捶腿来行动他们。节日里,通过制作爱心卡送妈妈,并对妈妈说一句好听的话,于是,“妈妈妈妈我爱您,就象老鼠爱大米。”“妈妈您辛苦了。”“妈妈,谢谢您”等好听的话语发自于幼儿的内心。为此,好多家长感动着。幼儿们心中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了威信,他们懂得了在自己得到家人帮助时,要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感谢他们的关心,不能乱发脾气,不讲礼貌。慢慢地,幼儿们对家人赋予的爱确立起了感恩的意识。

三、家园密切配合中的和谐感恩教育 

《纲要》中提出:家园密切的合作,步调一致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每一个人都应该树立助人为乐的崇高思想,这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起来。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幼儿这种心灵。对幼儿溺爱,盲目满足幼儿的无理要求只会造成幼儿的蛮横无理,自私自利。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家园协同一致,共同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幼儿最依恋的是家庭,最亲近的是父母,最爱做的是游戏,关键时刻配合幼儿园共同教育,会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 

教师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如家访、电话、便条、家长会等,与家长密切联系、配合,积极宣传爱心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防止“一个宝宝两个样”的现象。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和正确的育儿方法是必要的。

1、坚持正面教育,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

常言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潜移默化的熏陶。父母应从家庭实际出发,根据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循循善诱,以情导行,以事明理,寓教于乐,对幼儿进行生动的渗透性的爱心启蒙教育。每逢“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多去看望老人,给老人做饭,给老人送礼物。过长期有意识的熏陶,使幼儿建立初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不仅节日时会想到长辈,平时也会关爱长辈。

2、创造服务机会,树立幼儿的责任意识。

世界环境日,带领幼儿到自然中,观察社会大自然的污染问题(如烟囱冒烟、河水又脏又臭、垃圾满地都是等),这些非常直接、与幼儿生活密切的大自然污染现象,能使幼儿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幼儿在开拓视野的同时,丰富早期社会经验,建立起环保意识。

3、角色互换,弱化幼儿的自我心理。

“角色互换”就是转换与他人的位置,实际体会别人的需求。如当家长带着幼儿在公园玩了—天,已经该回家而幼儿还要继续玩其他玩具的时候,家长要告诉幼儿自己的感受:爸爸妈妈陪你玩了一天,身体很疲劳,需要休息,玩得太晚爷爷奶奶会牵挂、着急等,让幼儿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当幼儿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家长应要求幼儿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角色互换”能很好地起到弱化“自我中心”的作用,帮助幼儿从以自己角度出发转为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4、言传身教,树立幼儿的学习榜样。

言传身教:即随时用自己的言行有意识地给幼儿以正确的潜移默化的诱导和暗示。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和教育。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处处学会感恩,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长此以往,定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育境界。另外,要引导幼儿感受生活。感受生活, 注重引导幼儿去关注、感受生活,记录幸福的一点一滴也是一种感恩。  要教育幼儿关爱人,父母自己首先就要做到经常关爱别人,做出榜样。如带幼儿乘公共汽车,遇到老人,应主动让座。对待家中老人要关爱爱护,生病了要悉心陪伴照顾。这样,在父母言传身教的感染下,幼儿很自然地处处想到关心人。

5、适时放手,给幼儿感恩的机会。

家长在注重榜样力量的同时,还应给幼儿爱的机会。对于成人来说,接受幼儿的爱是快乐的、幸福的;对于幼儿来说,给予别人爱,别人能理解、能接受,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遗憾的是,多数家长只知道为幼儿奉献爱,却垄断了幼儿爱的机会,爱的权力。不妨放开你的手,让幼儿帮帮你,让他们有爱别人的机会。父母生病了,让幼儿来照料;父母下班累了,让幼儿多帮忙些家务……让幼儿在被人爱的同时感受温暖、快乐,并由此学会爱别人,帮助别人。这样才能家园配合进行感恩教育,让幼儿拥有健康的人格,珍贵的爱心。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有这么一首歌,歌名就叫《感恩的心》。其中有这样的一句歌词让我特别感动: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 ,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 ,我依然会珍惜!让我们把爱深深地扎根在幼儿的心田里,让每一个幼儿都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版权所有
园长信箱:zaoyou123456@sina.cn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