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幼儿的主动学习是由动机引起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幼儿想要学习,并愿意努力学习呢?因素是多方面的。“动机”就是用来解释幼儿发起和维持学习行为的重要概念。近些年,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的自主学习,关注如何使幼儿学会学习,促进幼儿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了解幼儿学习动机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幼儿学习动机的各种理论,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有效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等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主动学习 动机 学习动机 激发动机
一、幼儿的学习动机
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激发、引起个体活动,引导、维持已引发的活动,并促进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作用。它主要涉及三方面:1、引发行为的动因;2、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3、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动机不仅激发幼儿如何行动,而且决定幼儿从活动和接受的信息中学到多少知识。
那么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去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它是激励和指引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对幼儿的学习有重要影响。动机和幼儿的成绩之间想打大部分是呈正相关,冬季的强度适中,能激发儿童的学习成效,动机过高易使幼儿产生焦虑,过低则难以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二、幼儿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内在学习动机是指幼儿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由此而引发的动机。活动本身构成了幼儿学习的直接动力与需求。外在学习动机是指幼儿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儿童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与学习所带来的奖励或避免惩罚等有密切联系。
根据学习动机的范围,学习动机可以分为普遍性学习动机和偏重性学习动机。普遍性学习动机是指幼儿对各项学习活动均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力。偏重性学习动机是指幼儿只对某一项或几项领域的学习有较强的动机,而对其他领域的学习缺乏强烈的动机。
三、幼儿学习动机的内容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幼儿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好奇、兴趣以及诱因这三方面,所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也主要从好奇心、兴趣、诱因等方面入手。
好奇是指幼儿去观察、探索、操作、询问新奇、有趣的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的内在冲动。好奇历来是被视为人类求知的最原始的内在动力,而且被认为是与生俱来,不需要学习的。
兴趣与动机有着密切关系,它是指幼儿对某人、某事或某物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注意的内在心向。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幼儿认识事物、探求现象的一种重要动机,也是幼儿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激发幼儿探索的重要内在动力,而动机的实现与否又会影响到幼儿兴趣的进一步形成或改变。所以说,幼儿的学期兴趣在教育与环江的影响下是可以改变的。
诱因是指幼儿个体行为的外在原因。外在原因通常是指环境刺激,但并非任何环境的刺激都可以引起幼儿的学习行为,有些环境刺激反而会阻碍、制约幼儿的学习。诱因按其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凡是另有而趋向或是接近,并由接近而获得满足体验的环境刺激,成为正诱因,如玩具、红花、食物等;凡是令幼儿逃离或躲避,并由躲避而获得满足感的刺激,就是负诱因,如惩罚、批评等。
四、影响幼儿学习动机的因素
影响幼儿学习动机的因素既有来自幼儿自身的,如成功的满足感等,也有来自外部的,教师的赞赏或奖励等。具体来讲,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下面几种:
1、学习任务的特点
学习动机的变化与个体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或任务的特点有密切联系,这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首先,与学习任务的难度水平有关。研究表明,过难或过易的学习任务都无助于学习动机的产生。学习活动过于简单或是幼儿早已非常熟悉的,学习内容没有挑战性,即使完成了,幼儿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觉得厌倦,提不起兴趣。但活动过于复杂,难度太大,与幼儿以前的经验距离太远,幼儿不能完成,往往半途而废,甚至产生焦虑。
其次,与学习任务的有趣性和新颖性有关。形象鲜明、生动具体、活动多变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注意,花更多的时间来探究其内容,这将有助于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再次,与学习任务的明确性有关。学习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心中期待着一个好的成果,学习起来就觉得有目的、有意义,兴趣与投入自然增加。反之,学习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不知要做什么,兴趣就很难维持。如果幼儿能知道他们正在进行什么,或将会做什么,或已经完成了什么,他们学习的情绪便会高涨。要是幼儿浑然不知自己在做什么,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将要做什么,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减弱。
2、教师的行为与态度
幼儿很容易受到教师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学习活动而言,如果教师对某项学习内容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则这种兴趣也会影响幼儿,使幼儿学习起来倍加用心。反之,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将会相应地降低。
二是对幼儿而言,幼儿很重视教师对他的爱和尊重,如果他得到教师的爱和尊重,便会有更强的动机去获得更大的成就,并且觉得自己有能力、有用处。相反,如果幼儿觉得没有人爱他或尊重他,便可能产生自卑感和无能感,失去自信心。教师如能对幼儿完成的学习任务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赞赏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关心、信任和谅解幼儿,则幼儿将会信赖与爱戴老师,乐意完成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学习起来会更有劲头,进取心更强。
3、基本需要的满足状况
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成多个层次的,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才有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由于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处于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等需要之上,所以要使幼儿产生求知方面的需要,首先要满足其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等需要。
当幼儿饥饿、身体疲倦时,学习动机会减弱;当幼儿健康欠佳、精神不足,学习兴趣也会减少。如果幼儿衣食不足,家人时常争吵、打架,父母离异或死亡,常常受到惩罚、严厉斥责或体罚,幼儿便会感到不安,缺乏归属感,产生焦虑、恐惧和孤独感。一般来说,欠缺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幼儿较难发展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兴趣也较弱,而且往往缺乏信心。
除了生理、安全、爱和归属等需要之外,还要使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动机去追求知识、去进行学习。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受人尊重。无论成年人或幼儿都有这方面的需要,一方面渴望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每件事,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受到别人赏识、关心、重视或高度评价。如果尊重的需要获得满足,就会充满信心,觉得自己有价值、有能力、有用处,也会有较强的动机去获取更大的成就;相反,如果尊重的需要受到挫败,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对自己的能力欠缺信心,也就难于产生学习动机了。
五、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不只是促进幼儿学习和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经验,而是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影响幼儿学习动机的一些因素,在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如何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呢?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与求知欲。
如果幼儿本身没有学习的欲望,即使成人勉强他进行学习,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学内容、活动设计等不能引起幼儿兴趣,则尽管幼儿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也难以维持学习活动。利用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这是将内在动机和外加动机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
问题情境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是幼儿力所能及、但需要一定努力和投入才解决的问题状态。问题情境的设置通常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来实现的,而不是填鸭式或直接地将答案告诉幼儿。
2、重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游戏动机。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游戏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形式多样的游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淡化教育的恒基。皮亚杰指出游戏有三种类型: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以及规则性游戏。教师可以运用这三种类型的游戏,激发幼儿玩的动机,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各种知识与能力。
3、为幼儿创设安全、开放、温馨的氛围。
马斯洛指出,如果人在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等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努力去探索环境、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有助于学习适应集体生活,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态度,如爱护公物,诚实,遵守纪律,学习尊重和关爱别人等。
4、让幼儿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鉴于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所占的重要位置,老师对幼儿所完成的任务表示赞赏,肯定幼儿的进步和努力,则幼儿更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取心增强,自然渴望做更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事。因此,老师要对幼儿有积极的期望,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尽量避免使他们感受到挫折,这样他们对学习自然会表现出更大的热心。 老师应该对幼儿有积极的期望和全面的评价,幼儿的能力是体现于多方面的,在某一学习活动上落后于他人有幼儿,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较差,老师要善于发掘这类幼儿的长处,并给予机会让他们把长处表现出来。如果幼儿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则他们的潜能便能得到发挥,也会引起他们对其他方面的学习动机。
当幼儿遇到困难而失败时,老师应采取支持的态度,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并对幼儿的进步给予奖励。不应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判断幼儿完成活动的水平,应以幼儿的进步为基准,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5、运用适宜反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以积极鼓励的方法来达到加强儿童的学习动机的目的。如在学习中,当儿童完成了学习任务,可给予表扬或适当的物质奖励。这种方法可以更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某种情况下(如学习积极性不高时),可以使用一些符合教育原则的、有效的惩罚手段,使积极强化(奖励)和消极强化(惩罚)结合起来,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
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还可以从引起学习动机的需要入手。超常儿童的需要是丰富多变的,如要食物、受表扬、玩游戏等等。如果能够善于发现和捕捉超常儿童的新的需要,作为激发学习动机的因素,是相当有效的。
直接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是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更有效的方法,这就是引起学习兴趣和巩固学习兴趣。
此外,儿童学习兴趣一般是比较广泛和多变的,利用不断变化学习内容和使用新颖的学习方法,就能使儿童的学习兴趣维持在最佳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幼儿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因人而异,老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具体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引发措施,来收到理想的效果。
播种一个思想,收获一个行为;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冯忠良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2、《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 姜勇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