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孩子的心声
发布时间:2010-10-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籍慧宏

聆听孩子的心声

一、解读孩子。

案例一:成成——我也想玩!

在早上晨间活动时间,孩子们分成两批在活动,一批在攀岩,一批在老鹰捉小鸡等自由游戏。这时成成哭丧着脸跑过来跟我说:“老师,他们不带我玩。”

我说:“那你去跟他们好好地说,让他们带你一起玩。”

成成愁眉苦脸:“我跟他们说了好几次了,他们不理我,你去帮我说。”

 “是你自己想玩,应该你去跟他们说,你真心地跟他们说,他们会带你的。”

成成朝我大叫:“我不要,我不要,你去说,你去说……”

过了一会,他看见我没有行动,成成又走过去,那几个小朋友正在玩吹泡泡的游戏,他绕着他们但是不开口,其他几个人也不睬他,自己玩自己的。

我走过去,其他孩子跟我解释:他打人的,刚才我们的手臂都给他打痛了,我们不带他玩。

我看着他,你打了他们,他们不带你,怎么办呢?”“要不,你去玩攀岩。”“不要蛮,不要蛮,我就玩这个。

那,你去看看他们一组,愿不愿意带你玩?我的手指向了旁边的一组。他看了一会,走过去跟他们说要求加入。孩子们考虑了一下,答应了。他跟着一起玩得很开心。

案例二、解读颖颖——先让我挑

颖颖在我们班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孩子,但她的领导欲望和控制欲望也非常强,要开始画画了,她先把所有的勾线笔一把抢在自己的手里,然后按自己的喜好先发给你对面的好朋友,然后在发给了旁边的轩轩,最后一个是旁边最好说话的成成,每一支分发好以后,她又不放心地站起来,把每桌3盒共用的油画棒观察了一下,挑了一盒损耗得比较少的放在了面前,这才定心下来准备画画。

    带了午餐时间,分发饭菜时,颖颖双眼一直盯着桌子上,饭上桌了,她赶紧着挑了一碗最少的饭,分菜了,她眼睛始终盯着分的每一勺,然后悄悄地找一碗最多的移到自己的面前。而这时其他的孩子通常是盯着卡通片不放的。

开始吃饭了,每一次她总是拼命地划着饭菜,为什么呢?

原来,她要抢着为大家分汤,本来是不存在分汤这件事情的,大家总是吃完饭菜后自己舀汤喝,可她却非常积极地要做这件事情,目的是什么?

她总是先为大家分,把清汤分到每一个碗里,意思意思地捞一些肉片之类的东西,而最后一碗分量最足的终于属于自己了。

当然也有例外,当这一天的汤不符合她的喜好时,她就不做这件事情了。有时她发现老师注意到她时,她也会有改变,要么索性不分了,要么就是分的结果和平常恰恰相反。汤里的肉片什么的都分给了别人,自己碗里就只剩清汤了。

在收拾碗筷的时候,大家都忙着整理,她也不例外,积极地收着碗筷,把碗筷放到相应的筐子里以后,眼睛瞄到了外面餐车的盆子里还有些喜欢吃的菜时,她就先左右张望一下,没有老师和伙伴注意,就赶紧拿着勺子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一边吃也不忘观察周围的情况。

而同样是想玩老鹰捉小鸡,颖颖也常常等不到同伴的邀请,便找了其中的领头人物聊天打断他们,并用新的内容吸引大家,我们去攀岩,你们谁能爬到最高,看到对面,我上次已经爬上去看到了。就这样,拉着一批的人去攀岩了,而她又是领头人物。

二、对话和重温。

这样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但在班里的处境却是非常的一致,孩子们潜意识里都不愿意与他们两个人一起玩。为此,事后我分别与成成和颖颖进行了对话与重温,倾听了他们的心声,了解了他们当时的想法。并在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后,我把些过程性的照片和全班的孩子一起分享进行分析讨论、一起来解决问题。此举是为了引导幼儿理解同伴,让幼儿来思考一下是应该来欣赏、理解别人还是指责、远离别人,并反思自己日常中的行为,体会到在满足自己的同时也要考虑、照顾别人的想法和需要。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孩子们也围绕话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讨论后,孩子们有了结论,我们生活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首先要多考虑别人的心情,体谅他人的一些做法,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大家友好相处;再者,在考虑自己的同时,更要考虑别人,顾及他人的想法。

三、个人情况分析。

1、在班里的地位:

成成:招惹是非的是他,最后受伤的也是他,问一问班里还有谁被他打过的,站起来的一大片,占90%。但奇怪的是,最后哭着来告状的却也总是他。大多数的时候没人愿意搭理他,跟他一起玩。

颖颖:非常能干,总是抢着做事,什么事情都很积极,很多时候,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带动大家,朝着她的方向去做。

2、大家对他们的感受:

成成:我们不想带他玩,他总是打人,欺负大家。玩游戏轮不到他就耍赖发脾气,老是哭,受不了他。就算道歉了也不想理他,总是说得到做不到。

颖颖:她太厉害了,什么都要听她的,不高兴跟她玩。

相同之处:都是班里不被大家喜欢的人

不同之处:

成成:(性格)倔强、幼稚、想法单纯天真,总是用不合适的方法引起别人的注意。(能力)怕困难,遇事总想有人代做,不会独立解决问题。

颖颖:(性格)较成熟、有个性,有强烈的领导和控制欲望。(能力)精明能干,有自己的想法、行动独立, 遇事总要耍点小聪明,在需要的时候总能用自己的方法强势地介入。

3、家庭背景及带养人的性格

成成:祖辈带养,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和老师连照面也不打,家里什么都是奶奶做主,对孙子非常宝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班的人了,在家吃饭还是奶奶喂得多。

奶奶的个性也十分厉害,大班换了两个新的带班老师,报名时就先对老师来了个下马威,说以前老师对我们孩子很好,吃饭是天天带在旁边的,平常要多关照一下,要多看看他,不要被别人欺负了。

颖颖:父母带养,家里条件较好,基本上都是爸爸做主,不管是家里的大小事务还是孩子的吃饭穿衣,都是爸爸负责,妈妈基本不发表意见。

爸爸十分精明,也非常难缠,幼儿园里有什么活动需要配合,收集资料或者带什么材料,从来没有。

四、我们的分析与思考。

1、成成的家庭教育误区:吃饭穿衣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饭追着喂直到跑不动,结果是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成成正是这种类型,大班了,吃饭还能满桌满地饭粒。

父母的包办代替尤其是祖辈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些,小孩才可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有些事情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这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正因为成成的奶奶包办代替,什么都不放心,导致孩子做事懒惰、遇事怕难,不会与朋友交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2、颖颖的家庭教育误区: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凡事不能吃亏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导致孩子不达目的不罢休。

而颖颖的父亲更是性格关系所致,孩子耳濡目染之下,更学会了凡事不能吃亏。而这样常此以往,将会使孩子过分成熟,成为不受大家欢迎的一份子,所以,作为父母,应教导孩子学会克制与承受。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宝贝,是最大的希望,而我们生活在他们周围的这些人,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尽量以正面的行为来影响他们,更要时刻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的心声,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和伙伴们日常中的行为,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并体会到在满足自己的同时也要考虑、照顾别人的想法和需要,从而让孩子形成活泼善良,乐于助人、体谅他人的良好品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版权所有
园长信箱:zaoyou123456@sina.cn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