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伙伴”式教学的快乐
发布时间:2010-10-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程

体验“伙伴”式教学的快乐

——小议探索性主题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研究背景: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与传统的灌输者、指挥者、领导者的教师角色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此作为教师在学习《纲要》,转变观念的同时,应努力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师角色的新内涵。我在本班探索性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究,对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活动案例:   探索性主题活动------标志

活动的引发:周五在进行了“认识交通标志”的活动后,班上的孩子对交通标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周一早上,天天、佳佳、承明好几位孩子带来了交通标志,有的是交通安全的书籍,有的是在马路上描画下来的标志图。认识的标志一个劲地向其他孩子介绍,不认识的标志则围着教师问个不停。交通标志和许多其他类型的标志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它们有不同外形、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含义,对于孩子而言不是一个很好的探究学习的素材吗?由此,“标志”这一探索性主题活动产生了。

活动一:解读交通标志

周一上午,教师改变了原定的教学计划,组织幼儿对收集到的交通标志进行了交流。承明照着爸爸考驾照的书画了三个禁止标志,孩子们马上认出了分别是禁止通行、禁止按喇叭、禁止停车的意思。伟伟的标志是让爸爸开着车边找边画的,孩子们通过猜测基本也解决了。天天的标志是在三岔路口找到画来的,和教师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认识的指示、警告、禁止标志都不同,写着某某路、某某路,孩子们自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方向标志”。虽然这不太正确,但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几天后在韩欣带来的资料中孩子们发现了这类标志应称为“指路标志”。佳佳带来的是一本交通标志的书籍,孩子们纷纷依照图意进行猜测,有正确也有不正确的,教师鼓励孩子自己去问问父母,问问小伙伴。

活动二:海面、空中有交通标志吗?

我将幼儿带来的许多交通标志张贴在教室墙面上,让幼儿进一步去观察解读,以引发出新一轮的活动。可一周下来,幼儿对标志的解读出现了停滞。我就以提问的形式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路上有交通标志,那海面、空中有吗?”幼儿依据自身的经验进行了交流。小妍妍:船上有汽笛,表示船要向前、向后,要别人注意。戴檬檬:我在铁达尼号的VCD里见过,船头有人拿望远镜看着的。小小:空中有雷达,有导航系统。白睿:高楼的顶上有灯,叫飞机注意安全的……教师汇总了孩子们的看法,鼓励他们回家找找相关的资料,下次再进行交流。

活动三:标志分类

这天,白睿从家里带来了一本“常见标志”的书,王文灏也从网上找来了一些旅游标志,通过他们的介绍,孩子们对标志的种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后不断有孩子从家里带来娃哈哈、朵尔、雅戈尔、杉杉等各种标志。教师组织幼儿对标志进行了分类。交通标志、安全标志、包装标志、旅游标志、鞋子标志、衣服标志、文具标志、汽车标志、银行标志、房屋标志、电视台标志这些是孩子们第一次分类的结果。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些东西中哪些还可以放到同一类中?为什么?由此,孩子们对分类进行了再思考,交通、安全、包装、商品、场所是孩子们第二次分类的结果,这中间他们发现汽车、衣服、鞋子、文具都是用来买卖的,将他们归到了同一类。

活动四:寻找标志

孩子们依据分类,结合自己的兴趣,报名参加了不同标志的寻找收集工作。安全组在小区内找了半天,只在配电箱上找到一个“小心触电”的标志,活动陷入了困境,怎么办?眼看孩子对此失去信心了,教师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在想想,平时你还在哪见过安全标志?什么地方可能会有安全标志?明明说:我上次坐车时在汽车上见过。莫碧艳马上接上:噢,对了,旁边就有50路车站,我们去那里找!孩子们兴奋地来到车站,发现只有一辆车停着,可车门紧闭,司机在打扫。教师:你们自己和司机叔叔商量一下吧。孩子们大胆地向司机说明来意,征得同意后上了车,果然在车内找到好几个安全标志,认真地画了下来。回来的路上还发现了一些食品、汽车标志,纷纷对教师说:老师,我们把它拍下来,其他组有用的。教师欣然接受了孩子的要求,拍下了许多其他标志。

活动五:标志展览会

   教师:我们分组收集了许多标志,怎么把我们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呢?孩子们有说订成书的、有说贴在教室黑板上的,还有说想做成一块展示板的。最后我们选择了展板展览的形式。教师:你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幼儿:板、双面胶、剪刀、白纸。经过两天的准备,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这些材料,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将各自收集到的标志布置在展板上。教师:板小资料多,怎办?板大资料少,怎办?教师带领幼儿参观了教师平日布置的展板,孩子们受到了启发:进行装饰!于是创意工作室内的废旧材料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折的剪的贴地,将展板布置的越来越丰富。而板小资料多的组的孩子则想出了将资料重叠订放的好方法。

分析: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探索性主题活动的案例,在此案例中教师试图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全面关注幼儿的需要,努力在活动中体现师生互动,体现“对话”教学,以此来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一、关注幼儿的兴趣点,从中引发活动主题,并不断调整与引导。本次活动的主题引发来源于幼儿的自由交谈,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条信息,及时组织幼儿进行了交谈,预设了活动的网络图。同时在活动中并非一味死板地依据网络图展开活动,而是进一步关注幼儿的兴趣点,不断调整网络图,如对于标志的种类教师预设的有交通、运动、商品、安全几大类,而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对汽车标志、银行标志等周围生活中最常见的标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调整了网络图,对此进行了及时的补充,对孩子的探究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在孩子们对与交通标志的探究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及时抛出“海面”“空中”交通安全方面的问题,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使活动得以深入开展。

二、适时适度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帮助幼儿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孩子急切的想知道自己在马路上找来、画来的标志是什么意思时,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查阅相关书籍或上网寻找答案,保护了幼儿求知欲。当孩子们计划用泡沫板、胶水粘贴收集到的资料,制成展板时,教师便及时地提供相应的材料和工具,保证幼儿能集中精力实现自己的设想。特别时当安全组的孩子外出寻找标志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地组织幼儿进行谈话、引导,使孩子成功的收集到了所需的资料,体验成功的快乐。此外,教师还给予孩子们时间上的支持,给孩子留下一点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不“立即上前”,以避免失去许多能让幼儿获得自我发展的良好机会。如去50路汽车上寻找标志时,汽车门紧闭,司机正在车内,教师没有出面,而是等待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孩子们自己与司机进行了交流,说明来意,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入内寻找,从而培养了他们交往能力。带孩子们去小区、超市、马路、幼儿园各处寻找标志,感受标志在我们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同样体现出对孩子们探究活动空间上的充分支持。

三、在互动中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面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如同伙伴一样与孩子们共同研究与讨论,比如孩子们决定收集各类标志时,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怎样去找,怎样带来给大家看;孩子们要布置展板时一同考虑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如何进行较为合理的布局、如何进行装饰等。教师始终以较平等的身份参与孩子的活动,不仅使孩子感受到轻松自主的精神氛围,乐意在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而且学习了如何互相尊重、合作与交流。

反思与启示:

在本次探索性主题活动中,教师努力将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使自身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对话”式教学。通过对本次活动的分析,我们感受到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有效性,并对新《纲要》指导下的新型教师角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教师应成为支持性环境的创设者,使环境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要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和谐地发展,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必须尊重儿童,营造民主、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关爱儿童,善待差异,让每个孩子在教师面前敢说敢表现。在此前提下,教师通过创设、改变丰富的物质环境来关注儿童,观察他们对哪些问题感兴趣,用什么方法作用于物体,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等,从而使环境成为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桥梁。

2、教师应学会观察幼儿,与幼儿一同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必须更关注教学过程。在过程中幼儿会生成出最鲜活的东西,教师要注意观察、关注,要给予响应、回应,并及时调整计划,以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因为每个班级的幼儿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主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会有产生不同的问题,只有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水平产生的课程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我们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与幼儿一同成为课程的设计者。

3、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欣赏者、等待者。幼儿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在探索性主题活动中的学习,可以说是幼儿学习方式的一次革命。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因此幼儿的兴趣得以激发,各种潜能得以开发,作为教师要相信幼儿“他能行”,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此过程中不急于介入,学会等待,给幼儿的探究以时间,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相信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在他们身上。

总之,教师应将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地位,和幼儿一同学习,一同探究,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伙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但幼儿会获得真正的发展,而且教师也能学到许多,如此,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具有令人痴迷沉醉的韵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版权所有
园长信箱:zaoyou123456@sina.cn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