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体育活动:跳竹竿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大胆在两根竹竿分、合的时候跳进跳出,发展跳跃动作。
2、愿意积极想办法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观看过竹竿舞。
2、物质准备:
人手一根竹竿(长度为75——80厘米)。大框一个。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1)幼儿随音乐《学做解放军》的音乐进行队列练习。
教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来学一下解放军叔叔走路,行吗?(幼儿由一路纵队变四路纵队 )
评析:这个环节让幼儿把竹竿扛在肩上随音乐学解放军叔叔走路进行队列训练,体现了音乐与训练的统一,具有游戏性和情景性,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路纵队变四路纵队为下面的做操打下了伏笔,使环节的过渡很自然。
(2)幼儿做竹竿操:上肢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下蹲运动——跳跃运动。
教师:解放军叔叔来做操了!瞧!个个都有精神啊。
评析:做操是运动的前期准备,也可以说是运动前的热身运动。
2、基本部分:
(1)利用竹竿进行“一物多玩”活动
教师:竹竿可以让我们学解放军叔叔走路,可以让我们做竹竿操,我们还可以怎么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幼儿四散游戏)
评析:鼓励幼儿利用竹竿进行“一物多玩”活动,为下面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三人玩跳竹竿的游戏做准备。
(2)学习“跳竹竿”游戏
A、幼儿排成四路纵队,请个别幼儿说说竹竿的玩法并进行示范。
教师:刚才我看到几个小朋友玩的很好哎,我们请他们上来玩一玩,行吗?(有针对性的选取个别进行示范。幼儿示范完后,老师接着提问。)
教师:你们是怎么玩的?有几个人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请你们告诉大家。(幼儿叙说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教师:今天我们大家就用竹竿玩这个新游戏——跳竹竿,这个游戏可以是三个小朋友一起玩,其中两个小朋友手拿竹竿面对面跪下,用竹竿同时分合敲击,另一个小朋友在中间看准竹竿的分合分合跳进或跳出。现在可以选择一下合作的伙伴来试一试这种玩法。
B、幼儿自由组合尝试玩“跳竹竿”游戏
C、幼儿再次集中,并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情况进行指导
教师:你刚才和谁一起玩的?你们是怎么跳竹竿的?拿竹竿的小朋友两人应该如何分合竹竿?中间跳的人应如何跳?跳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什么情况?你是怎样解决的?
D、幼儿再次玩跳竹竿游戏。
E、鼓励幼儿创造性的玩跳竹竿游戏。
教师:竹竿除了可以这样跳之外,还可以怎样跳,我们再来想一想。
评析:在这部分教师运用尝试法学习的理论,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不断尝试与发现,自主探索出跳竹竿游戏的窍门:敲击“竹竿”的两人如何合作?中间跳的人如何跳?如果跳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情况怎么办?而不是老师具体的讲解玩的方法,突出了幼儿是活动主体的教学原则。
3、游戏“小小杂技员”
让幼儿把竹竿竖在手心上,身体随竹竿的摇晃而移动,尽量不要让竹竿掉下来。
评析:结束活动中通过“小小杂技员”的游戏帮助幼儿调整较大的活动量。
四、整个活动评析: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学习“跳竹竿”的游戏,发展幼儿的跳跃动作。在情感和心智方面提出了两点目标——愿意想办法解决活动中的困难;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整个活动充分发挥了竹竿的多种玩法。
活动开始部分设计了随音乐利用竹竿进行队列练习和做竹竿操两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体现了游戏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为下一个环节奠定了基础。基本部分中,先让幼儿利用竹竿进行“一物多玩”,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并积极推广三人合作跳竹竿的游戏。接着运用尝试法学习的理论,教师不示范游戏玩法及规则,而是引导幼儿去自主探索,从而通过尝试、发现,再尝试,再发现,突出了幼儿主体的地位,结束活动中通过游戏“小小杂技员”,帮助幼儿调整较大的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