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归因思考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钱丽佳
摘要:
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幼儿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环境、地位,使独生子女形成了许多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吃手指,精力不集中,多动不良,不合群……其中,攻击性行为尤为常见。作为一名将来的幼儿教师,帮助幼儿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归结了一些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从家庭教育,生长环境,社会媒体等方面阐述了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缘由,结果证明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其满足过了头,家长漠视其攻击性行为,管教方法不当,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媒体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
幼儿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 幼儿打人的原因 归因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作为一名将来的幼儿教师,自然会对幼儿十分关注,常常在班里或活动区域,看见幼儿攻击他人或有攻击性行为,所以使我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好奇和思考。
(二)研究意义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了解到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和带给人们的思考,让我们了解了现代儿童的成长和心里特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不禁使我们自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对象:4-6岁幼儿,观察人数10人。
三、研究内容和结果
经过观察和走访,得出结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其满足过了头,家长漠视其攻击性行为,管教方法不当,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媒体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中发现:有的幼儿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或某一东西得不到时抬手就打人,特别是在幼儿园,经常把小朋友打哭;活动结束,老师组织小朋友们解小便、喝开水,有的孩子却忙着和邻座的小朋友“比武”,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奥特曼,怪兽!”等等
观察者:小城 小班
图书角
小城手里有一本书看完了,看见小樱手里的书好看就去抢,小樱不给,他使劲把小樱推倒在地把书抢了过来,小樱哭了。
区角游戏
小樱正在用雪花片拼插一把剑,小城玩具不够了,他转来转去看了看,一把把小樱的“剑”弄断了,抢了些雪花片自己玩了起来。
观察者:小杰 中班
自由活动
室外活动结束后,老师正在组织小朋友们进行生活自理活动、解小便、喝开水,小杰坐在座位上和旁边的小朋友比起“武”来,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奥特曼,怪兽!”别人靠在座位休息时,他总是兴奋地在教室里又跑又跳,惹是生非,而且视老师为无物。
观察者:涛涛 中班
涛涛是班里的的捣蛋王子,经常搞恶作剧,平时在班里比较霸道,常常跟别的小朋友抢玩具,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骚扰周围的伙伴,自我控制能力差,有时会故意用脚勾路过的小朋友
观察者:小迁 中班
老师刚上完课,让幼儿将小椅子搬回旁边,这是只听见“咣铛”一声巨响,在小迁旁边的区角材料中的一篮橡皮泥全倒在了地上。这时小海说:“是小迁弄的”。小迁听了,板着脸对小海说:“不是我,是老师碰到了桌子,橡皮泥就倒下来了。”小海说:“我看见你碰到的。”小海话刚说完,只见小迁马上拔出拳头,对准小海的脸上打了重重一拳。并大声对小海嚷到:“我说了,不是我,你还说。”小海眼泪汪汪地看着小迁,不敢说话了。同组的孩子跑来对老师说,小迁打小海,小海哭了。老师问小迁为什么打人?小迁黑着脸回答:“不是我打翻橡皮泥篮子的,他偏说我打翻的。”老师说:“小海冤枉你说你打翻篮子的,你只要说不是就行了,为什么要打人?”小迁翘着嘴巴不回答。老师又说:“你本来对的,但你打人了,你也错了。这样,小朋友都会不喜欢你的。”只见小迁重重“哼”了一声,把头转向别处去了。
观察者:颖颖 大班
午餐后,许多孩子在玩自己的玩具。颖颖由于没带玩具,羡慕地看着大家玩。老师对颖颖说:“我们一起来玩吧。”她摇摇头,眼睛眨都不眨地看着其他的小朋友。原来,豪杰手上玩的是奥特曼的玩具,看来奥特曼的玩具深深地吸引着颖颖。豪杰小朋友忽然大声地叫了起来:“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老师,颖颖抢我的奥特曼。”只见颖颖站在豪杰的前面,双手使劲地掰被豪杰紧抱在胸口的奥特曼,豪杰脸上已经露出了要哭出来的表情。老师劝了好久颖颖都不肯把玩具还给豪杰。
观察者:晓旭 中班
放学时间,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和小朋友们互相道别。晓旭的爷爷来领他了,爷爷拖着晓旭来到老师身边,问:“老师,这个孩子最近怎么样了,好点了吗?我和他奶奶真的很担心啊!”老师对他说:“晓旭有点进步了,但是,有时还是表现不太好,希望他能改正。”话还没有说完,只见晓旭边拉着爷爷的手,边跳着对老师喊:“臭老师,臭老师。”爷爷听了笑眯眯地说:“你看老师,这个孩子就是顽皮。”说完,拉着晓旭就走了。
根据有些老师的走访,也了解到一些情况。
小杰和淘淘是中班的小朋友。
室外活动结束后,老师组织小朋友们进行生活自理活动、解小便、喝开水,小杰坐在座位上和旁边的小朋友比起“武”来,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奥特曼,怪兽!”“我是恐龙战队!”“看我的厉害!”……别人靠在座位休息时,他总是兴奋地在教室里又跑又跳,惹是生非,而且视老师为无物。
在班里,淘淘若受了一点委屈,就会和其他幼儿打起来,对其进行教育他屡教不改。原因是:淘淘在上小班时常常哭着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有小朋友打他。当律师的爸爸就告诉他,谁要打你,你就打她,这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属于“正当防卫”。所以每次对他进行教育,他都振振有词,说:“我没有错,他打我,我也打他;他不打我的话,我也不会打他。这是“正当防卫”!”
四、结论和反思
(一)结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主要有:
1、家长对其满足过了头
跟家长说起孩子跟别人争抢玩具,然后利用攻击性手段最后拿到了那个玩具的事,家长说:“他的什么要求我们都满足,他要买什么玩具、光盘我们每次都给他买,怎么他还要去抢别人的东西呢?”殊不知,父母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当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以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当他知道利用攻击手段能达到目的,并且没有被制止,这样就助长了孩子的高攻击性。
2、家长漠视其攻击性行为
有的家长说,孩子在家里也经常和他堂妹打来打去,还把她打哭,我们也经常说他,他总是说是不小心或者是跟她玩玩的,我们也不好说什么!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
3、管教方法不当
有的幼儿说:“因为小朋友们在他家长那儿告他的状,所以被爸爸打了:还有如果自己不听话,或者不想做作业等等,爸爸也会打他。”当孩子的行为使大人不满意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他不满意时,他也会学!
4、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时候父母吵架、闹矛盾,进而大打出手。在这种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为一成员迫使另一个成员停止对他的侵扰,父母的行为给了孩子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在小小的眼睛里得到了强化。
5、社会媒体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幼儿在家经常看《奥特曼》等动画片,而且买了一版又一版。《奥特曼》中的主人公奥特曼虽然是正义的化身,爱打抱不平。但在孩子的眼里他是位大英雄,孩子们都特别崇拜他。但孩子由于他的特定年龄的心理特点,爱模仿,想象和现实相混淆,所以经常学奥特曼,看到小朋友就动手动脚,用奥特曼的各种动作来对付“怪兽”,而使小朋友成了挨打的对象。美国心理学家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分辨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的人物的攻击行为。
(二)反思
著名儿童教育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正面引导,认识攻击性行为的后果。
孩子做错了事或攻击了别人家长不应该漠视或用打骂等方式来解决,对于孩子的打人行为不应该不闻不问,而应立即制止,坚持说服教育,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这样做老师和家长不喜欢,应该怎么样做才对。
2、良好环境,控制攻击行为的滋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3、移情方法、改正其攻击性行为。
孩子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会有怎么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
4、 榜样示范,教给非攻击性的解决方法。
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的方法,即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动机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如:“可以让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小朋友们来帮他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来和平解决好吗?”这样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孩子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
5、拒绝不良影响,培养幼儿详和、平静的心态。
现代社会,各种媒体里都会出现武打、打斗的情节。所以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有选择性地给孩子看电视、电影、VCD,尽量避免让孩子看欧打内容的影视片,多选择一些强调爱和平静、温和、有学习意义的片子,培养幼儿安静、平和的心态。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