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归因思考
发布时间:2010-09-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钱丽佳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归因思考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钱丽佳

摘要:

    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幼儿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环境、地位,使独生子女形成了许多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吃手指,精力不集中,多动不良,不合群……其中,攻击性行为尤为常见。作为一名将来的幼儿教师,帮助幼儿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归结了一些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从家庭教育,生长环境,社会媒体等方面阐述了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缘由,结果证明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其满足过了头,家长漠视其攻击性行为,管教方法不当,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媒体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

关键词:

幼儿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为 幼儿打人的原因 归因思考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作为一名将来的幼儿教师,自然会对幼儿十分关注,常常在班里或活动区域,看见幼儿攻击他人或有攻击性行为,所以使我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好奇和思考。

(二)研究意义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了解到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和带给人们的思考,让我们了解了现代儿童的成长和心里特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不禁使我们自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对象:46岁幼儿,观察人数10人。

三、研究内容和结果

经过观察和走访,得出结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其满足过了头,家长漠视其攻击性行为,管教方法不当,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媒体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中发现:有的幼儿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或某一东西得不到时抬手就打人,特别是在幼儿园,经常把小朋友打哭;活动结束,老师组织小朋友们解小便、喝开水,有的孩子却忙着和邻座的小朋友“比武”,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奥特曼,怪兽!”等等

观察者:小城  小班

图书角

小城手里有一本书看完了,看见小樱手里的书好看就去抢,小樱不给,他使劲把小樱推倒在地把书抢了过来,小樱哭了。

区角游戏

小樱正在用雪花片拼插一把剑,小城玩具不够了,他转来转去看了看,一把把小樱的“剑”弄断了,抢了些雪花片自己玩了起来。

观察者:小杰 中班

自由活动

室外活动结束后,老师正在组织小朋友们进行生活自理活动、解小便、喝开水,小杰坐在座位上和旁边的小朋友比起“武”来,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奥特曼,怪兽!”别人靠在座位休息时,他总是兴奋地在教室里又跑又跳,惹是生非,而且视老师为无物。

观察者:涛涛  中班

涛涛是班里的的捣蛋王子,经常搞恶作剧,平时在班里比较霸道,常常跟别的小朋友抢玩具,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骚扰周围的伙伴,自我控制能力差,有时会故意用脚勾路过的小朋友老师,而且特别的一自我为中心,他想要的东西,他会不牺一切代价得到,包括对其他小朋友使用暴力,一天中不知道会有多少个小朋友来告状,当然他不止会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他也喜欢告状,一旦别的小朋友比他强,他不检讨是自己先动手,而是恶人先告状。

观察者:小迁  中班

老师刚上完课,让幼儿将小椅子搬回旁边,这是只听见“咣铛”一声巨响,在小迁旁边的区角材料中的一篮橡皮泥全倒在了地上。这时小海说:“是小迁弄的”。小迁听了,板着脸对小海说:“不是我,是老师碰到了桌子,橡皮泥就倒下来了。”小海说:“我看见你碰到的。”小海话刚说完,只见小迁马上拔出拳头,对准小海的脸上打了重重一拳。并大声对小海嚷到:“我说了,不是我,你还说。”小海眼泪汪汪地看着小迁,不敢说话了。同组的孩子跑来对老师说,小迁打小海,小海哭了。老师问小迁为什么打人?小迁黑着脸回答:“不是我打翻橡皮泥篮子的,他偏说我打翻的。”老师说:“小海冤枉你说你打翻篮子的,你只要说不是就行了,为什么要打人?”小迁翘着嘴巴不回答。老师又说:“你本来对的,但你打人了,你也错了。这样,小朋友都会不喜欢你的。”只见小迁重重“哼”了一声,把头转向别处去了。

观察者:颖颖  大班

午餐后,许多孩子在玩自己的玩具。颖颖由于没带玩具,羡慕地看着大家玩。老师对颖颖说:“我们一起来玩吧。”她摇摇头,眼睛眨都不眨地看着其他的小朋友。原来,豪杰手上玩的是奥特曼的玩具,看来奥特曼的玩具深深地吸引着颖颖。豪杰小朋友忽然大声地叫了起来:“这是我的玩具,不给你玩。老师,颖颖抢我的奥特曼。”只见颖颖站在豪杰的前面,双手使劲地掰被豪杰紧抱在胸口的奥特曼,豪杰脸上已经露出了要哭出来的表情。老师劝了好久颖颖都不肯把玩具还给豪杰。后来老师说:“颖颖,你很喜欢奥特曼对吗?”这时她眼里噙着泪水,对老师点了点头。老师又问:“颖颖,你知道奥特曼会抢别人的东西吗?”“不会。”“奥特曼会喜欢抢东西的小孩吗?”“不会。”“对了,颖颖不抢别人的玩具,奥特曼老师都喜欢。”听罢老师的话以后,颖颖才心甘情愿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玩起了老师拿给她的玩具。

观察者:晓旭  中班

放学时间,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和小朋友们互相道别。晓旭的爷爷来领他了,爷爷拖着晓旭来到老师身边,问:“老师,这个孩子最近怎么样了,好点了吗?我和他奶奶真的很担心啊!”老师对他说:“晓旭有点进步了,但是,有时还是表现不太好,希望他能改正。”话还没有说完,只见晓旭边拉着爷爷的手,边跳着对老师喊:“臭老师,臭老师。”爷爷听了笑眯眯地说:“你看老师,这个孩子就是顽皮。”说完,拉着晓旭就走了。

根据有些老师的走访,也了解到一些情况。

小杰和淘淘是中班的小朋友。

室外活动结束后,老师组织小朋友们进行生活自理活动、解小便、喝开水,小杰坐在座位上和旁边的小朋友比起“武”来,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奥特曼,怪兽!”“我是恐龙战队!”“看我的厉害!”……别人靠在座位休息时,他总是兴奋地在教室里又跑又跳,惹是生非,而且视老师为无物。

在班里,淘淘若受了一点委屈,就会和其他幼儿打起来,对其进行教育他屡教不改。原因是:淘淘在上小班时常常哭着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有小朋友打他。当律师的爸爸就告诉他,谁要打你,你就打她,这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属于“正当防卫”。所以每次对他进行教育,他都振振有词,说:“我没有错,他打我,我也打他;他不打我的话,我也不会打他。这是“正当防卫”!”

四、结论和反思

(一)结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主要有:

1、家长对其满足过了头

跟家长说起孩子跟别人争抢玩具,然后利用攻击性手段最后拿到了那个玩具的事,家长说:“他的什么要求我们都满足,他要买什么玩具、光盘我们每次都给他买,怎么他还要去抢别人的东西呢?”殊不知,父母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当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以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当他知道利用攻击手段能达到目的,并且没有被制止,这样就助长了孩子的高攻击性。

2、家长漠视其攻击性行为

有的家长说,孩子在家里也经常和他堂妹打来打去,还把她打哭,我们也经常说他,他总是说是不小心或者是跟她玩玩的,我们也不好说什么!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机会。

3、管教方法不当

有的幼儿说:“因为小朋友们在他家长那儿告他的状,所以被爸爸打了:还有如果自己不听话,或者不想做作业等等,爸爸也会打他。”当孩子的行为使大人不满意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他不满意时,他也会学!

4、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时候父母吵架、闹矛盾,进而大打出手。在这种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为一成员迫使另一个成员停止对他的侵扰,父母的行为给了孩子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在小小的眼睛里得到了强化。

5、社会媒体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幼儿在家经常看《奥特曼》等动画片,而且买了一版又一版。《奥特曼》中的主人公奥特曼虽然是正义的化身,爱打抱不平。但在孩子的眼里他是位大英雄,孩子们都特别崇拜他。但孩子由于他的特定年龄的心理特点,爱模仿,想象和现实相混淆,所以经常学奥特曼,看到小朋友就动手动脚,用奥特曼的各种动作来对付“怪兽”,而使小朋友成了挨打的对象。美国心理学家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分辨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的人物的攻击行为。

(二)反思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等,都在此时打好基础。如果基础打得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造就了。”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对其发展有很大影响,如果放任其不管,会影响今后发展。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更多地给这些孩子以爱,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作为老师和家长也要充分认识到品德的重要性,让孩子的一生打好良好和基础。教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时要抓住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矫正,现在的孩子都很自我,而且喜欢听好话,而不能接受教师的训斥,相反的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以暴治暴的方法已经过时。尊重幼儿的个性,用科学的方法矫正现代独生子女的攻击性行为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正面引导,认识攻击性行为的后果。

孩子做错了事或攻击了别人家长不应该漠视或用打骂等方式来解决,对于孩子的打人行为不应该不闻不问,而应立即制止,坚持说服教育,使孩子认识到什么行为是错的,这样做老师和家长不喜欢,应该怎么样做才对。

2、良好环境,控制攻击行为的滋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言行、处事直接影响孩子的待人处事的方式,在家里,父母用充分的时间和爱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友爱的环境气氛,父母加强自身修养,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骂和恶意攻击。在平和、安静的环境里,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不易滋长。

3、移情方法、改正其攻击性行为。

孩子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孩子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如通过讲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与其讨论这一儿童的表现及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再让孩子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么你会有怎么样的感觉和心情呢?让孩子从本质上消除攻击行为。

4、 榜样示范,教给非攻击性的解决方法。

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的方法,即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动机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如:“可以让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小朋友们来帮他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来和平解决好吗?”这样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孩子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

5、拒绝不良影响,培养幼儿详和、平静的心态。

现代社会,各种媒体里都会出现武打、打斗的情节。所以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有选择性地给孩子看电视、电影、VCD,尽量避免让孩子看欧打内容的影视片,多选择一些强调爱和平静、温和、有学习意义的片子,培养幼儿安静、平和的心态。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

    [2]冯忠良 伍新春 姚梅林  王健敏 《教育心理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版权所有
园长信箱:zaoyou123456@sina.cn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