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幼儿游戏活动幸福感的调查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钱丽佳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幸福体验,年龄段为4-6岁,即中大班幼儿。本文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研究资料并加以分析。笔者认为幼儿有无幸福是衡量幼儿教育的根本标准,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应该成为幼儿体验幸福的途径,所以笔者从幼儿的游戏活动切入了解幼儿的幸福体验。通过初步研究,我们得出初步的结论: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幸福,但不是所有儿童都真正地或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幼儿的幸福具有阶段性,而且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行为态度、游戏的时间、游戏的材料等。
关键字:幼儿 游戏活动 幸福感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幼儿教育应该给幼儿以知识,应该发展幼儿的能力,应该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幼儿教育还应让幼儿感受到幸福。幼儿有没有获得幸福,是衡量幼儿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标准。
许多儿童感受到了幸福,他们生活在幸福中,并为了幸福而生活着。同时,还有许多儿童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幸福,或者没有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儿童有没有体验到幸福,不是凭成人去问儿童幸福不幸福就可以断定的。这需要了解儿童的现实生活,了解儿童的真实感受,要从儿童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成长的历程中辨析儿童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为什么有那么多幼教专业人士在呐喊“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进行主体性教育”?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儿童教育领域中出现“愉快教育”的术语?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实践甚至某些教育理论中,儿童没有主体性体现,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确认,儿童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真正的愉快。进而可以说,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与儿童内在的不断萌发的生命力取得一致。因而至少并非所有的儿童都真正感受到了幸福。
幼儿要学习的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真正需要,符合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课程。这关系到幼儿是否能体验到他们应有的幸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人生。游戏般的活动是幼儿获得新知识和新经验的最好方式。不遵循幼儿这一心理发展规律,无视幼儿出于天性的特殊需要,就是无视幼儿的幸福。对幼儿而言,除了集体教学以外,在幼儿园中,幼儿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如饮食,劳动,游戏,散步,卫生等也都是幼儿的学习活动,也是他们学习的内容,幼儿无论是学习生活经验,还是学习知识,主要的方式不是坐而静听,而是在特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让他们通过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如果缺少了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学习,学习也就缺乏愉悦感,当然也就没有幸福可言。而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学习的手段,但有些游戏存在质量上的问题,即教师在撰写游戏方案的时候考虑不够全面和科学,有的教师往往要求幼儿来适应既定的活动目标,将计划中设定的内容教会幼儿,这种压迫式的教学,即没有考虑贴近幼儿个体生活实际,兴趣需要,也无助于发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视野,忽视了幼儿在兴趣上和能力上的差别,最终会阻碍幼儿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通过这次对幼儿游戏幸福感进行调查,以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幸福体验,找出幼儿游戏幸福感欠缺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有效方法,获得理论依据指导今后的游戏活动,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观察法、访谈法,观察对象:4-6岁幼儿。
三、研究内容和结果
幼儿游戏幸福感现状
经过观察和访谈,得出结论:幼儿游戏幸福感欠缺的主要原因是:同伴间的分享与合作会影响幼儿的幸福感受;教师的态度会影响幼儿的幸福感受;游戏时间对幼儿的幸福感受会产生影响;玩具数量也会影响幼儿的幸福。
观察中发现:有的幼儿任务完成后体会到幸福;有的幼儿因为没有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感觉不幸福;幼儿得到夸奖、尊重、鼓励会觉得幸福;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能得到幸福
案例一
今天老师给建筑区布置了一个任务:建一个公园。要求:要有亭子、树、椅子等。分组选玩具刚结束,建筑区的人就满了,月月和好朋友们把垫子铺好,他们就在那里商量搭什么,在哪里搭。“我们搭一个亭子,亭子旁边种好多树,有小桥有房子,好不好啊?”月月和小伙伴商量着。苒苒说:“有房子也要有围墙的,也要有公路,可以开汽车的,不然不能进去看了。”涛涛说:“那也要有停车场的,不然你要开着车子一直转。开着开着就没有油了,就开不回去了。”于是他们又埋头商量,终于决定要建一个大门,两条长长的公路,一个停车场,两座小桥,两个亭子,一座假山,一个长方形的围墙把所有建筑包围在里面,大家分工合作。月月建大门和亭子,苒苒建公路、小桥和假山,涛涛建停车场、围墙和花草树木。不一会儿,一个美丽的公园就建好了,他们露出开心的笑容,对每一个到建筑区的人介绍他们的公园。
分析: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出幼儿会在游戏中商量,在商量的过程中决定搭什么,怎么搭。之后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建筑区的任务。孩子们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创造力,不仅有亭子、树、椅子,还有其他一些东西。任务完成后他们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这是一种成就感,幼儿必然体会到了幸福。
案例二
游戏开始没多久,涵涵就哭着跑到我这来告状:“老师,老师,贝贝有两个“劲爆陀螺”不肯给我一个!”说完把我拉到贝贝跟前,说:“我告诉老师了,贝贝,哼!”没辙,我跟贝贝商量:“贝贝,你有两个,给一个涵涵,好不好?”贝贝不肯:“不行,我先找到的……”还没有说完,涵涵又哭了起来:“小气鬼,小气死了,你有两个也不肯给我一个,小气死了……”涵涵半天都在生气,一直在嘀咕:小气鬼,小气死了……
分析:很明显,涵涵是不幸福的,因为她没有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贝贝在同伴面前没有与他人分享的举动影响了涵涵对贝贝的评价。
案例三
圆圆很会讲故事,有时候饭前游戏或是为了让大家安静下来,我会请圆圆上来讲故事。
这天刚自由选择区域游戏,圆圆就搬了小椅子到语言区,挑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看了起来,还要求讲给我听:“老
有时候家长来接的晚,他会让你坐在他面前听他讲故事,讲完一本再换一本,还不允许你离开,有不懂的地方他会问你,直到他把故事说通顺了。
分析:圆圆的语言能力发展较好,讲故事是她的兴趣,是自我表现的需要,教师应该尊重她的需要。老师最后有没有收圆圆的书案例中没有提到,但是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老师收了圆圆的故事书,那么圆圆肯定不高兴,不高兴也就没有幸福可言。圆圆在讲故事的时候还不准你离开,她希望老师重视她,如果老师这时离开说明不尊重她,她心里也不会觉得好受。
案例四
小朋友在搭积木时,我巡回指导。看到嘉豪搭积木比以前进步多了,就表扬了他几句。过了一会儿,嘉豪跑过来给我看他的积木,这回的比刚才的更为复杂,我就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表扬了他,又鼓励他要搭得和别人不一样,他就美滋滋的回去搭了,等我再走到他面前,他已经用胶泥搭了一个环状的模型,这种模型班里还没有人搭过,小朋友都说象皇冠,我把它戴在嘉豪头上,他非常开心。嘉豪平时不声不响的,各方面表现都不怎么样,所以极少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回他有了一点进步就表扬他,得到鼓励,激发了他的创作愿望和“灵感”。
分析:由此可见,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催化剂。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多运用表扬,鼓励的正面教育,就能让幼儿最大限度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和阳光,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幸福感。
案例五
我问宁轩:“什么是幸福?”
她思考片刻:“幸福就是高兴。”
我接着问:“你什么时候觉得幸福?”
“玩游戏的时候。”
“那你有不幸福的时候吗?”
“人家抢我玩具的时候。”
分析:
案例六
一天早晨,俊卿叫我和他下象棋,我答应和他下棋,在下棋的时候我问他:“什么是幸福?”
他说:“快乐。”
“那你快乐吗?”
“是的。”
“你有不快乐的时候吗?”
“没有。”
不一会儿,有很多小朋友围上来,他们对我们下棋都很感兴趣。这时有一位小朋友忍不住了,说:“我教你,你应该这样下。”俊卿喊道:“你走开,不要干扰我
分析:我们不能单凭幼儿的回答简单地对“幼儿有没有幸福”下定论,但通过与俊卿的游戏我知道:如果一方干涉另外一方的游戏,会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还会产生烦躁的心理。下象棋本身需要不停地思考,打断别人意味着游戏无法顺利进行,心理上就有不满足感,更不会有幸福感。
案例七
一天早上,骢骢在玩拼图,玩了大约15分钟,收拾玩具的时间到了,因为马上就要下楼做操。骢骢说:“我还没拼完呢,能不能等一会啊?”主班老师说:“赶快收拾玩具,我们要下楼了。”……
分析:骢骢没有拼完图,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拼图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一个智力活动。老师并没有留更多的时间给骢骢继续拼图,那么他就没有完成游戏之后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也谈不上幸福。
四、结论和反思
(一)结论
幼儿游戏幸福感欠缺的原因
通过以上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同伴间的分享与合作会影响幼儿的幸福感受。如果一方能力有限,没有另一方的配合与协助,那么他是完不成任务的,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案例一中已经给我们呈现。另外,行动和情感上的配合与否也是影响幼儿幸福感受的原因之一,从案例六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2.教师的态度会影响幼儿的幸福感受。如果教师持表扬、鼓励和支持的态度,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反之,批评、冷漠和反对则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不利,幼儿自然体验不到幸福,案例三和案例四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3.游戏时间对幼儿的幸福感受会产生影响。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最适宜在游戏中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灵活调整游戏时间对幼儿的幸福体验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案例七中幼儿因为时间不够的原因只能放弃拼图游戏,其实教师完全可以给他时间的。
4.玩具数量也会影响幼儿的幸福。在幼儿园因为玩具而争抢、吵架的幼儿不在少数。从案例二和案例五中我们看到幼儿的幸福与玩具联系在了一起,有的幼儿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而与同伴发生矛盾,对幼儿来说,这还能感觉幸福吗?
2、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有效方法
(1)给予幼儿更多的信任
教师应将幼儿园活动设计部分空间让给幼儿,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教师从中获取幼儿兴趣所致,幼儿发展所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课程来生成新的课程。如准备教具原是老师的工作,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支持幼儿采用自己的方式收集资料进行整理,让幼儿在整理过程中逐步接近知识来源。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带着自己的问题,悬念,采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思考和探索,充分体现对幼儿的信任。这种信任要建立在对幼儿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定位在现有能力之上,力所能及之内,能激起幼儿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中充满自信,在原有的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寻找获得新的知识,得到新的发展,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2)给予幼儿更大的空间
当今的幼儿,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变化快速的世界,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已从课堂拓展到了家庭,社区,社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在生活游戏的教学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在生活游戏中轻松自在的学习。他们从平面的相对单调的课堂,走向立体丰富的,广阔的多重环境,从学习环境单项或多项的接触,部分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到学习环境放射型的接触,所有器官参与活动,他们感受到的信息量大了,信息的内容广泛了。全方位,大容量的刺激,激起了他们对世界多元化的探索需要。所以,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应给予幼儿更多可供选择的环境,给予他们更大的活动空间,以满足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
(3)给予幼儿更多的鼓励和表扬
教师对幼儿应多采取鼓励和表扬的方式,表扬和鼓励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从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功,从而感受到成长和幸福。盖杰和伯会纳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意义,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适度、适时对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幼儿的品质,个性的良性发展十分有益。
(4)给予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容易接受的学习形式,教师应该更好地利用游戏并且给予更加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享受快乐和满足。
(5)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丰富的游戏材料能给幼儿更大的选择余地,能有效减少幼儿间矛盾的发生,据观察幼儿的争吵争抢等行为多与游戏材料不足而引起。所以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也能使幼儿获得游戏的满足和幸福。
(二)反思
此次研究因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的研究结果还不够完善,有些地方考虑欠周全,有待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中大班幼儿幸福体验的对比,哪个年龄段的幼儿在游戏中更幸福,是什么原因产生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今后努力的研究方向。
幼儿是幸福的,但不是每时每刻都幸福,幼儿的幸福具有阶段性。幼儿可能在这个游戏中获得幸福体验,在另外一个游戏中可能得不到幸福体验。幼儿的幸福受到周围的人、环境的影响,如同伴的合作分享,同伴的争抢破坏,游戏的环境等。幼儿的幸福不是凭成人去问儿童幸福不幸福就可以断定的,有时幼儿对幸福的概念只是浅表的,就是高兴快乐,他们的幸福还处于初级阶段。
参考文献
[1]覃小秋《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