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到拙与亦为美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胡 静
【内容摘要】
《纲要》中指出:“儿童绘画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形式。”当孩子们自由在赤、橙、黄、绿中嬉戏,穿梭在横竖曲直间游戏,用他们天真的目光欣赏、解读着生活的美好,用稚嫩的笔触肆意挥洒着对世界的体验时,我们看到了儿童世界的无限精彩!幼儿和美术似乎是一体的、他们深深地被美术创造所吸引,因为他们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尽管幼儿创造的视觉形象有时是那样的粗糙、那样的简单。
【关键词】说 探索 激发 创造
美术活动是幼儿通过操作美术材料表达自我认知与情绪情感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对于年龄小的托班幼儿来讲,只有把握幼儿的年龄点、兴趣点、个性点进行教育,才能充分实现美术活动对托班幼儿的教育价值。
一、把握幼儿的“说”,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
在托班美术活动目标中,说的最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2--3岁的孩子一般都喜欢涂涂画画,可他们的绘画水平较低,自己想画也画不出来,不能自如的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可以让幼儿来“说”。
1、画前说画:托班幼儿的观察力有着年龄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忽视细节。让幼儿充分的说,有利于帮助他们细心观察,加深感受;也有利于幼儿对所画内容的喜爱,提高他们绘画的兴趣;比如涂色活动“苹果”时,先让幼儿说一说吃过苹果没有,味道如何,你吃的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呀?有的说:“我吃的苹果是红红的。”也有的说是“绿绿的”“黄黄的” ……幼儿越说越兴奋,激发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2、画时说画:托班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坐不住,喜欢伴随着自言自语,这时让幼儿放心的边画边小声说,那就能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感受。例如:在涂色时,让幼儿边说”来来回回”或”上下上下”边涂色;在画雨滴时让幼儿从乌云处往下画,边说“滴答、滴答”下雨了边画一竖线,幼儿便在不知不觉中画出了长长短短的竖线。练习画直线可以说“开火车”让幼儿在“呜……”声中提起画笔画起来。又如:画“焰火”时,先画一个点,上面画画、下面画画、左边画画、右边画画、红色画画、黄色画画、绿色画画……。孩子们边念边画,很快在不知不觉中一簇美丽的焰火就画好了。
3、画后说画:托班幼儿的绘画技能差,表现手法也非常随意,在成人眼中似乎也没有什么观赏性,因此,“画后说画”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的画,而且通过幼儿与老师间的对话让老师更好的了解幼儿的想法。如在涂色好苹果后,老师明明要求涂红色,幼儿却要涂绿色,还说:“我吃过这样的苹果!”还有一次在粘贴动物的过程中,有几个幼儿就是把动物倒着粘,一问才知道,幼儿送小动物回家后,想让它睡觉了。是啊!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后面都有她的理由。只要教师问了幼儿说了,才会更利于幼儿创作的发挥。
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把握好幼儿的“说”,对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使用多种“渠道”,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1、材料多样化:美术活动涉及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幼儿喜欢操作使用这些材料。因为对幼儿来说,尝试、使用这些材料本身就是一种好奇心所致的探索行为,因此我们让孩子们使用了广泛的美术材料,如:蜡笔、各种彩纸、彩泥、颜料、棉签和各种蔬菜头印章等等.例如:在教孩子们用蔬菜头印画美丽的花朵时,幼儿围坐在我的身旁,看着、听着、模仿着老师讲述和示范蔬菜头印花的技巧。开始印画了,孩子们搬着小椅来到了自己喜欢的颜料旁坐了下来。个个都像小画家一样埋头苦干,非常的认真,小脸上挂满了喜悦的笑容。完后,他们互相欣赏着作品,还忍不住的说着:“这是玫瑰花;好漂亮啊!”我也非常有成就感。一次美术活动就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着,孩子们意犹未尽,在自己的画前留恋忘返。在这个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托班的孩子也非常能干,只要老师尽心的教,活动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孩子们便会在活动中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题材兴趣化:托班幼儿由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对日常社会中接触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我们为幼儿选择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题材。如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为幼儿设计了“给小兔喂草”“小猴吹泡泡”“把大老虎关起来”……等添画内容。还可以根据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设计“画气球”“贴车轮”“画糖葫芦”“手掌印画”“纸团压印”……使幼儿在有趣的感兴趣的材料中学习。如在“把大老虎关起来这一活动中,大部分幼儿为了关住老虎,一下字就认真地完成了,也有幼儿画了一半对我说:“老师,我不高兴画了”但当我回答:“呦,老虎要逃出来了,多危险啊!快把笼子关紧,别让老虎逃出来。”时。幼儿又赶紧又认真的画了起来。又如:孩子们很喜欢玩泥,在不断地尝试、学习了揉圆球、搓长条、压扁、捏边后,又把它放在区角游戏中,在游戏中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探索、创作自己想要的作品“奥特曼、飞机、娃娃爱吃的饺子、葡萄、……不仅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对玩泥更有了兴趣。
3、内容生活化:新《纲要》在艺术领域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的确,美术创作不是脱离生活的,而是与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儿童教育的基本思想也是:生活即教育。孩子接触的环境越广泛,他所获得的经验也越丰富,他所得到的知识也就越多、能力当然也越高。孩子们有他们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感知方式。而来源于幼儿生活的直接经验是他们成长的最好教材。因此,作为托班老师,就可以利用幼儿的散步、观察等一日生活善于观察孩子、引导孩子,洞察、珍视、加深孩子已有的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丛中挖掘出孩子们喜爱的内容作为美术活动的教材,从而让美术走进他们特有的、色彩斑斓的生活世界。比如:春天来了,我们可以带领孩子学小蝴蝶、小蜜蜂飞舞,从中感受到各种姿态花的形状与色彩美,而后扮演这些角色来引导孩子们在“找花、种花、插花”的活动中掌握印画的技巧,感受到作品的美感。
三、接纳幼儿的“美术行为”,激发幼儿的美术欲望。
幼儿绘画教学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目的,必须建立在尊重幼儿创作意图和绘画心理的基础上,只要是幼儿能够解释的作品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幼儿的绘画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1、问一问:画画对孩子来说是一项游戏性的活动。因此,对于他们的作品,用画得象不象来评价是不科学的,教师一定不要轻易说谁画得不好,这种做法很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平日的工作中我也经常提醒自己避免对孩子的这种不科学的评价。当幼儿把苹果涂成黑色时,我问她:“为什么?”幼儿说:“这个苹果有毒”;在“秋天”主题活动中涂色叶子时,小朋友都用红、黄、绿色来画叶子,但也有个别小朋友把树叶画成黑色的、灰色的……,他们却解释说“这些叶子枯了”,他想涂画凋谢的叶子。鼓励孩子的想象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样孩子会对美工活动更有兴趣,能为其今后形成良好的作画兴趣与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帮一帮:当孩子在作画时,遇到了困难,作为老师要适时的进行帮助,引导他们解决问题,例如:在一次区域化学习活动中,色彩区的小朋友正在投入地画太阳。突然,馨馨小朋友大声地叫了起来:“周老师,元元把我画的太阳弄上颜料了。”我走过去一看,原来在太阳的脸上滴上了一滴颜料。再看看馨馨急地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怎么办呢?我刚想给他换一张纸重新画,可转眼一想,这样也不好。为何不趁这个机会,让幼儿们自己解决问题呢?说不定还有一次意外的收获呢!于是,我就把馨馨的画贴在黑板上,皱着眉头说:“馨馨小朋友的画弄上了一滴颜料,她觉得很伤心。所以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动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可以把这一滴颜料变成什么呢?幼儿们马上就相互讨论起来。媛媛说:“可以把那滴颜料再添一笔,变成太阳的鼻子。”宝宝连忙说:“可以把那滴颜料画成太阳的眼镜。”恒恒这时也举起手说:“老师,可以变成太阳公公的胡子。”“老师,那滴颜料在太阳的脸上也挺好看的,我觉得那是太阳脸上的一颗痣,我的鼻子旁边就有一颗痣。”元元理直气壮的说。馨馨小朋友看到大家帮他想了许多办法,马上就笑起来了,连忙跑到前面请我帮她把画拿下来,自己回到座位上画了一个在流眼泪的太阳。
3、赞一赞:不要任意批评孩子的作品,适度的赞美是必要的,但赞美的内容应该以图画的内容或技巧为主。例如:“你用了好多的颜色,有红色、有黄色,绿色和蓝色。”而不是“很棒,很美”等无意义的话。评价时,应尽可能正面评价,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要加以表扬,对其不足之处可用建议的方式,商量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另外,还可启发幼儿相互评价作品,鼓励他们赞美同伴的表现,并能为同伴的进步而感到高兴。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幼儿的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会使幼儿学会独立地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
美术教育是幼儿非常愿意接受的快乐活动。作为幼儿们的老师,应该相信幼儿们的能力,充分创造条件和时间让幼儿们自己想、自己看、自己听、自己做,因为孩子犹如一株幼苗,老师们需要依据自然法则,精心管理,才能让它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纲要》
《幼儿美术创新教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