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音乐教育的生活性
发布时间:2010-09-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莉樱

浅谈小班幼儿音乐教育的生活性

常州市新北区藻江花园幼儿园  吴莉樱

内容摘要:爱音乐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对他们而言,音乐就是生活中那些与快乐有关的记忆。幼儿在未受到任何社会性的洗礼与教化之前,就已经被绝妙清脆的乐音所吸引,并从优雅的音乐中获得舒适宁静的喜悦,这些都显示了音乐自然天成的魅力。作为艺术领域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让幼儿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本文从小班音乐教育的目的出发,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结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所见、所想与所会,从教育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境的创设、音乐活动的渗透这几个方面讲述了小班音乐教育活动的生活性。

关键词:小班幼儿表现特点    音乐教育    生活性      

一、小班幼儿在音乐教育里的表现特点

幼儿音乐教育是在教幼儿学习音乐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它是人一生中最早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坚持以新《纲要》为指导思想,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包括三大部分:歌唱、韵律、欣赏。小班幼儿在这三大部分里所表现出的特点如下:

1、歌唱活动:歌唱的音域在中央c之上的da ,这个音域似乎是他们最舒适并适用的。他们常常唱些歌曲片断。这段时期是他们“复制”歌曲能力较强阶段,许多3岁孩子能完整、准确唱出一首歌曲并会发展歌中的主要部分。

2、韵律活动:愿意参与音乐游戏和有简单舞蹈动作的活动,能随音乐做简单的律动。小班阶段的幼儿特别喜欢用手、脚等简单的身体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现。

3、欣赏活动:喜欢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能听辨出差别明显的高低、强弱、快慢等音乐性质。在这时期的幼儿对基本的音乐性质能够有一个尝试!

二、让幼儿的音乐关注生活、回归生活、丰富生活

(一)、让音乐活动的目标关注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追求一学期孩子们会唱了几支歌,会跳了几个儿童舞,会做几个音乐游戏,而应该是将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关注幼儿的生活:即注重幼儿对生活中美的敏感性,培养其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健全与和谐的发展。其中强调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审美感受,我们教师应该借助音乐让幼儿发现体验生活的美。二是表达创造,教师重视幼儿审美表达与创造能力的发展。应创设环境并鼓励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态度、情感与追求。最终在音乐与幼儿生活的链接中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幼儿音乐教育必须强调兴趣第一,把音乐同幼儿的生活玩耍融为一体,让幼儿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活动中直接地、亲身地体验音乐,感知音乐,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能唱、会跳、能欣赏、会演奏、会创造,才能在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让音乐活动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在一个个轰轰烈烈的主题中,音乐活动显得很苍白、孤寂。在原先的音乐活动中很少有恰好适合该主题的音乐,更少有梳理主题经验、提升主题情感的音乐。于是我在思考,应该优化音乐教育内容:音乐教育内容应当置与主题情境下,最富有美的意蕴,最能体现童趣和最富有时代精神。新《纲要》提出:艺术教育活动内容的选取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样既符合了幼儿的需要又拓宽了幼儿的思维!例如:小班主题活动《六个好宝贝》中我为幼儿选取了富有童趣的歌唱活动《合拢放开歌》,这首歌曲是贴合主题背景、幼儿感兴趣的童谣,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非常地感兴趣!幼儿在充分表现之余我在想要是能让幼儿更多的去创编就更好了。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想法,于是自己尝试寻找、更多的是改编创编音乐。如:在《多彩的秋天》主题中,由于季节的内容更多的是偏向科学、社会的领域,在认识季节特征的同时如何让幼儿感受秋天的美丽、体验对秋天的情感?为此,我又从孩子对秋天的兴趣与视角出发,使用家喻户晓的传统歌曲《小娃娃跌倒了》《小小鸡》的旋律,改变成与秋天有关的歌词《听》,《秋姑娘》,歌词中除了有秋天的季节特征,还有欢迎秋天、四季轮回等内容。我在设计这歌词时是在:将主题内容注入音乐的前提下,非常注重从孩子们的生活感兴趣的事情中去捕捉创作音乐内容,使幼儿在主题音乐中进一步感受着生活的丰富多彩!

为了能更好地开拓音乐活动的内容,发挥音乐在主题与幼儿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于是我经常采用仿编音乐活动的形式,既让幼儿将在主题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新的音乐情境中,又能使音乐教育的内容更加鲜活,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例如:在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中,选择《让生活更美好》这首歌曲引导幼儿运用自己主题中积累动物生存环境的经验,仿编了各种保护动物环境的歌曲。如:留一片花园给蝴蝶,留一片雪地给企鹅,留一条小溪给小鱼,留一片大海给海豚。在仿遍的过程中,常常借助文学、绘画、表演等艺术形式,还原艺术与世界的有机联系,恢复艺术内部以及其他学科的沟通。让音乐回归了幼儿对生活的认知经验与直接感受,主题中的音乐既满足着幼儿个性化表达、学习,并且使幼儿发现生活美丽!

()、让音乐融入并渗透幼儿的各种学习中

面对二期课改,面对整合的教育理念,我在思考,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中心将音乐与其它各各学科个领域之间相互支撑。将音乐融会贯通于各种活动中,在各种学习中发挥音乐本身的对幼儿内心的感染性、对幼儿个性化表达表现的鼓舞性、借助音乐帮助幼儿更充分地认知、理解与创造。发挥音乐的优势萌发幼儿的情感,促进幼儿的发展。

我尝试在其它活动中,自然地融入音乐。例如在综合活动动物亲情中,在幼儿欣赏动物一家之间相亲相爱情景时,我配上了动画片狮子王的音乐。借助缠绵、舒缓的音乐,深深地把动物之间的爱印在了孩子们的心头,孩子们被音乐打动,更具体地感受了这一说不情、摸不着的情感。这时音乐的融入既渲染了学习活动的气氛,更提升了活动本身的意义,促进了幼儿认知、情感、交往、生活态度等综合发展。又如开展美术活动《生日帽》时,我选取美版的《生日快乐》歌曲作为幼儿操作活动的背景音乐,这样不但令作画的氛围变得温馨,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作品的充分感知。

(四)、让音乐活动环境还原幼儿的生活

创设还原幼儿生活的音乐情境,让幼儿置身于艺术化了的生活中,感受生活化了的音乐,这样能让音乐装点幼儿的生活,使幼儿生活更快乐,甜蜜。

1、在角色扮演中找到音乐的生活原型。

我尝试着通过音乐还原幼儿的现实生活,自己将此方法称为:情境陶冶。即创设还原与幼儿生活的情境,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将自己生活的经验运用到对音乐的感受中,从音乐中萌发情感,建构新的音乐经验。由于音乐中帮助幼儿找到了生活中的原形,音乐就是在讲述着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孩子们就是在表现生活中的事情,同时更能理解和表现音乐。音乐使孩子们体验着生活中的甜、酸、苦、辣。如班级可创设“音乐角”、“娃娃电视台”、“娃娃广播电台”……在其中旋置不同的头饰、彩带,适合年龄特点的节奏乐器,把幼儿会唱的歌曲录制成“卡啦OK”带,让幼儿自由选择,创设更多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

2、创设源于生活的视听音乐环境

视听感官是艺术活动的主要感官,我在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中强调发挥音乐本身的听觉功能,并借助视觉给音乐赋予生命。自己将此方法成为:动感体验。即为音乐配上响应的画面,使幼儿在抽象的音乐与具体的生活画面的结合体验中,将生活经验与音乐进行自然链界,促进幼儿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诱发审美创造的火花。例如:将音乐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幼儿来园,教室里播放轻声悦耳的音乐,使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艺术环境中。早操、进餐、午睡等活动配上合适的音乐。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为幼儿提供多看、多听、多实践的机会,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在视听中形象地聆听着音乐,发现着音乐的变化,感受着音乐与生活的联系,音乐让幼儿对生活充满着积极的幻想与期盼!

因为音乐从生活中来,音乐才深深感染着孩子的内心;因为生活中有了音乐,孩子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多彩与快乐!

    音乐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新纲要突出强调了首先要把教育与儿童发展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的思想,其次我们需要把儿童的生活和音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幼儿的音乐关注生活、回归生活、丰富生活!

 

三、结论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12.

[3] 孔起英,0-6岁小儿艺术教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版权所有
园长信箱:zaoyou123456@sina.cn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