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让我自己来!
江苏省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邮编:213000 王云珊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独立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普遍存在这一现状,导致6个大人围绕1个孩子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幼儿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展开了一些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独生子女 自理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绝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幼儿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家中往往有6个大人围绕着他们,有些家庭还远大于6人。在这样众星拱月的家庭模式中,幼儿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大人们的依赖程度也远远得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随着年龄的发展,幼儿到了该进入幼儿园的年纪了,可是还有很多的幼儿没有学会自己吃饭,甚至连上厕所也不会。
在我们的小班,也有这样的孩子。他们不会自己独立地吃饭,有的幼儿甚至不会自己独立的上厕所。曾经在一次看午睡的过程中,一个名叫航航的小朋友,他突然哭了起来,我赶忙走到他的床边,问他:“航航,你怎么了啊?”可是他啥也不说,就只是哭。这下我也急了,连着问了好几遍:”航航,你怎么了?”他还是只哭啥也不说,我问是想爷爷了嘛?他摇了摇头。后来,他才告诉我,是想上厕所了。事后,我和他的爷爷进行了交流,原来他在家就是这样的,要上厕所就会哭,家长也已经明白于心了。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却越来越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究其原因就是:幼儿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的小宝贝。平时一些力能所及的事,都被家长们好心地包办了,造成幼儿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能力弱等弊病。我们常常能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一个手牵着孩子,另一个手拿着孩子的玩具和自己的包匆匆忙忙的走在去幼儿园的路上;早上起来孩子在刷牙家长陪在一边帮孩子拿着漱口杯。诸如此类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为现在的孩子们担忧:等长者老去的那一天,我们的孩子们该怎么办?
由此,让我们也想到了《纲要》中也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也在主编月刊《活教育》时,发表过17条活的教育原则,其中就有这样的几条: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言传身教、耐心细致、家园同心,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因此我们更加明确了,要在幼儿园小班阶段就开始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得至关重要。“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正是《纲要》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
那么,作为大人,我们应当怎样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能能力呢?首先,我们想到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出发。进入小班的幼儿,往往年龄在4岁左右,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愿意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对一切都跃跃欲试,有着强烈的自己动手的欲望,同时,爱模仿也是他们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针对这些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作为大人的我们,应该试着去放开幼儿的双手,让幼儿去进行自我的体验。但是,放开幼儿的双手,也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让幼儿随意的发展。毕竟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独立性的发展上,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在这样的一个阶段,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首先,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对于幼儿出现的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家长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同时,也要积极地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
其次,不要过度的保护孩子。过度的保护和过多的限制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主动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机会,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就如我们的一次半日活动一样,老师们组织了亲自制作,孩子在事前也练习了使用小剪刀,可是,当爸爸妈妈看着孩子拿着小剪刀在不熟练的剪着的时候,有些爸爸妈妈就说:“孩子,还是我来吧,你这样太危险了,小心剪到手啊。”父母亲的这些行为毫无疑问的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和照顾。可是,爸爸妈妈们,你们想过,这时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么?也就是在这次半日活动中,一个孩子哭着对奶奶说:“奶奶,我会的,我能自己做。”面对如此的场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更觉得,家长的过度保护和限制,在束缚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父母应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不要压抑幼儿独立性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形成良好个性打好基础。
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时,我们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家园互动,家园之间的配合,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如果家长不重视,总是护着帮着,包办代替,老师的教育工作就会功亏一篑。因此,家长要重视配合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双方达成一致。为了让家长对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有个正确的认识,在家园沟通的时候,要多给家长看一些包力代替对孩子成长的危害的文章,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与合作,并给予他们一些家庭教育培养的方法。让爸爸妈妈们知道,孩子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幼儿的独立意识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好到做得井井有条,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幼儿获得自身的发展。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多沟通,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不要忽视这是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表扬、家长的鼓励是增加幼儿独立做事的信心和勇气的动力。老师和家长都要注意经常运用有效表扬的方式来强化他们的行为,对孩子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鼓励并积极的引导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做、去解决问题。在幼儿独立性培养问题上,家长还要
我觉得只有切实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出发,做好家园合作,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好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所以,请放开孩子的手,相信孩子自己能行,让他们有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可以去自由的翱翔。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幼儿园指导纲要(实行)》
2、陈鹤琴 《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