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开展室内区域活动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樊洁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活动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室内区域活动?
一、巧妙地利用与开发室内环境
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首先应根据本年龄段的具体情况、对教室进行全面的规划:准备开设哪些活动区,应当在什么地方设置,需要多大的空间,各区域之间有什么联系,周围环境怎样利用等等。一般来说,语言区属于安静的区域,必须和其他安静的区域放在一起。如果和音乐区靠在一起会影响幼儿进行安静的阅读活动。美工区需要大一点的地方和摆放工具、材料在一起,方便幼儿取放。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门窗等地方来布置成区域,如音乐区可以利用教室内的钢琴所在的位置,在钢琴的上方贴上一些音乐家的图片和五线谱的知识,还有玻璃上还可以与主题相结合,画上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画,也可以逐渐增加幼儿的痕迹。
二、科学地划分室内区域
室内区域活动区需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区域划分,按年龄特点划分。如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好模仿,可以划分几个区域:娃娃家、音乐区、涂鸦区等;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和固定的玩伴,可设立图书角、棋类区、语言区等;大班幼儿有自己的想法,变得更加独立,可以设立益智区、生活探索区、美术创意区、科学发现区等。
在设置区域时,老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区域设置的多少以及区域面积的大小,每个区域需要安排几名幼儿操作。
2.区域的设置应考虑各区域之间活动性质的合理搭配,例如:既要有发展幼儿阅读方面的区域,也要有发展幼儿动手操作方面的区域,既要有发展幼儿想象力方面的区域,又要有发展幼儿观察能力方面的区域等。
3.各区域应具有明显的标志和确定的活动范围,而且各区域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区域的分布更为明显,便于幼儿选择区域。
4.区域的设置一旦确定,在短期内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幼儿活动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进行适应的调整,以不断地适应幼儿活动与发展的需要。
三、合理创设活动环境与投放活动材料
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的创设与活动材料的投放是最为基础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活动的质量,因此,需要十分认真地对待。
1、在考虑本区域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尽可能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例如,在语言区,应提供图书、图片、字卡等,图书的种类应多一些,有故事、谜语、唐诗、绘本等;图卡和字卡是一一对应的那种,幼儿可以玩“找朋友”的游戏,根据图卡找出一样的字卡等。例如:小班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为了让小班幼儿成为区域游戏的主人,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布置区域空间。首先,发动幼儿收集布置区域的材料。在教师的启发鼓动下,小班幼儿收集材料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幼儿把家中漂亮的泡沫塑料动物拼板带到班上,布置在自己喜欢的区域游戏地上。有的幼儿带来可爱的吹气小动物悬挂在区域的上方,使区域空间充满童趣。
2、活动环境的创设与活动材料的投放应考虑到幼儿年龄、能力以及兴趣的差异,要能吸引不同特点的幼儿参与活动,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幼儿活动的需要,有助于幼儿各方面不断的发展。例如:小班幼儿喜欢摆弄,但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这就需要教师在区域游戏的材料投放上增加趣味性,使游戏材料更吸引幼儿。比如,在生活区的活动中,教师根据小班幼儿喜欢模仿大人喂小孩吃饭这一特点,把生活中不用的长方形大纸盒利用起来,变废为宝,这对小班幼儿来说就是一件有趣、新奇的事情。教师可以将长方形大纸盒制作成可爱的纸盒娃娃,把纸盒娃娃的嘴镂空,并在纸盒娃娃贴上不同颜色的蝴蝶结,把纸娃娃吃的食物做成不一样的形状,幼儿看到色彩鲜艳、形状不一的食物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抱起纸娃娃,模仿妈妈的样子给纸娃娃喂食物,而且还会亲切地对纸娃娃说“妈妈请你吃三角饼干”、“妈妈喂你吃圆圆的汤圆”、“妈妈请你吃半圆形糖果”等等。又如,在数学区可以利用好吃的花生米、黄豆,让幼儿看罐子的标志,装花生米和黄豆,训练幼儿感官,让幼儿摇一摇、听一听,想想哪只瓶罐里藏着一个,哪只瓶罐里藏着许多个,让幼儿来感知区分,“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通过这一活动将幼儿引入了一个数学世界,使幼儿更亲近数学,喜欢数学,不仅锻炼了幼儿小肌肉群,而且幼儿还能在这轻松、自然的状态下不知不觉获得数的知识。
3、活动材料的摆放与材料本身应尽量蕴涵一定的游戏规则,以使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秩序。根据各区域的特点,为各区域贴上适合本区的好看的图片,不仅装饰了区域的空间,而且还提示幼儿该区域应该如何进行游戏。每个区域有区域规则,用照片、文字、箭头来表示,可以使幼儿有秩序地进行活动,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例如,在阅读区,可以贴上两人看书和怎样看书的图片,无形中让幼儿明白怎么看书。在操作区,教师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拍一些相片,贴在墙上,让幼儿知道怎样操作活动,幼儿在这样环境下活动也显得特别开心。然后,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区域空间。幼儿在玩区域游戏做好的作品,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粘贴在区域的墙上,建构的作品轻轻摆放在架子上,制作好的作品帮助幼儿凌空垂挂在区域的上空。由于区域周围都是幼儿的作品,区域就显得更加富有情趣,同时也促进了幼儿之间相互欣赏、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四、科学地组织与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组织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活动前后的组织上以及活动常规的建立上。
1、活动前教师要向幼儿介绍各区域,以及区域里的一些材料,如何进行操作和要求,例如表演区里有化妆间、更衣室、舞台、观众席等,还提供了录音机、服装、道具等。孩子们进入这个活动区时,需要先商量“谁做演员,谁做观众”,活动一遍以后再交换角色等。
2、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便于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和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并且有助于幼儿活动质量的提高。例如:小班幼儿年龄小,抽象、说教的规则幼儿不能掌握,教师须将抽象的规则变成直观、形象、有趣的图示,提示入区的数量,让幼儿学习约束自己,学会看图示,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游戏。比如,教师在每个区域都设置一个可爱的水果,在水果图上贴上插入区卡的塑料袋,在塑料袋上贴上与人数相等的可爱小图,如小娃娃、小猫、美丽的小花等。在区域游戏时,幼儿将自己入区卡插在水果的塑料袋里,看到水果上的小图示放满了入区卡,其他幼儿就不能再进去游戏了。让幼养成看图示入区.培养幼儿良好入区习惯。又如,在活动中,教师还需要帮助幼儿建立起取放物品的常规。例如:在美工区活动时,幼儿时常会用到很多绘画工具,蜡笔、黑笔、纸等,当幼儿绘画完成时,需要幼儿把它们放回原处。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确定活动规则的基本内容,而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尊重幼儿的意见,与幼儿共同商量并确定常规的具体内容,以便使常规真正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由于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因此,教师的指导工作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给予幼儿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一名幼儿的活动情况,注意他们活动时的安全,特别是对年龄较小、能力较弱的幼儿,应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同时,教师对本区域中较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活动环境或活动材料应有清楚的认识,一方面要及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另一方面应随时对幼儿加以保护。
2、加强有目的的引导和指导。教师在活动区进行指导时,应十分注意对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才有可能发现幼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才有可能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启发式的语言,以给幼儿一个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才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1、每个区域的内容应该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难易度层次适合不同的幼儿,内容最好是结合教学主题内容,有的区域也可以是活动的延伸。例如:美工区里的内容可以是美术课的延伸,生活区也可以是社会、健康活动的延伸。
2、区域活动开展的时间,可以是饭后的活动时间,也可以是下午的游戏时间,每次的活动时间大约为30分钟—40分钟,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进行2—3个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