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提问, 成功的一半
发布时间:2010-09-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许丽萍

智慧提问, 成功的一半!

                                         ——浅谈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藻江花园幼儿园  许丽萍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  陶行知

    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变化性,使得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只有真心诚意的把幼儿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关注课堂有效提问,让我们问出“学问”、问出“精彩”,让“小提问”创造“大智慧”!

毋庸置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的主要途径在于提问。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主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把教师称为“职业提问家”。实践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名师的课堂区别于普通教师的地方,就是更加擅长于通过教师的课堂提问,来引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精彩对话的。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是反映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艺术能力的一个方面,更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

那么,再让我们来留意平时的集体教学活动,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思索,却不难发现,有效提问现象不容乐观。在一个教学活动中,真正有效的提问有多少呢?那么,在平时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不着边际”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的考虑教材及幼儿的特点,或者不能查到更多的资料,课前准备不充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随意性大,使孩子们的思维游离了课堂教学。例如:中班语言教学活动《热闹的夏天》,教师要引导幼儿叙述夏天的情景,那么,可以让幼儿说说夏天里的景色、夏天里的水果,夏天里的运动项目等等。但教师在一开始就提问“夏天有什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这个问题没有针对性、缺乏指向性,活动一开始就提出来,显得太随意了,“夸夸其谈”“不着边际”……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二、“千变一律”

幼儿喜欢新鲜的、有吸引力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可有些教师在提问时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同一个问题,枯燥的语言如同一杯白开水,根本提不起孩子们的兴趣。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7的组成》,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一直在问:“7还可以分成几和几?”一遍又一遍的提问让人乏味,使幼儿感到厌烦,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消失,注意力分散,课堂氛围沉闷、场面凌乱。问题“千变一律” 此外,有些教师语言平淡,缺乏抑扬顿挫,同样激不起幼儿的热情,影响教学效果。

 

三、“低效提问”

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但作为教师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还有,有些老师在提问时,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低效提问”如:大班音乐活动中,教师出示小鱼的图片,问小朋友:“这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太过于简单了。

 

四、“回应模糊”

当幼儿回答问题后,很多教师对幼儿的回应方式即对回答的评价很模糊。其一是不作评价,任由幼儿猜谜语,兜圈子,直到答到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其二是乱评价,把幼儿说错的地方说成对的,对的说成错的,精彩的不予表扬,普通的给予奖赏;其三是假评价,不管幼儿怎么回答,都说“好,好,好。”“你很聪明。”“你真棒!”这样的回应方式,使本来是两个幼儿就能解决的问题,变成毫无意义,浪费了许多幼儿的时间,也使师幼互动的质量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发明千千问, 起点在一问。”,同样一个问题,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面对的是一些天真可爱的孩子,教师的提问,犹如投入湖中的一颗小石子,由点及面,能激起层层涟漪。如何才能在教学活动中问得巧、问得妙呢?我们认为有以下策略:

策略一:设计开放的问题,调动孩子想象。(增色)

课堂教学提问要讲究策略。一堂课中,教师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有实效,有些问题甚至还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深入地推敲和挖掘教材,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精心设问,设计的问题要有目的性。最好能够设计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并在教学中给孩子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教学活动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这是一种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提问。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的提问要把握所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符号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为中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的一些问题: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那么教师的提问就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然只是用词的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于故事原文,让幼儿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在童话《狮王拔牙》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你的朋友是谁?”“狮子波波没有好朋友,你觉得这是为什么?”“长了蛀牙的波波心情怎么样?”等问题,将幼儿置身一定的角色地位,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类问题难度不大,重在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幼儿搜集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回答,有利于鼓励幼儿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正如大教育家孔子倡导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共同实质就是对提问艺术的创造性运用。对于孩子的回答,不论是正确与否,教师都不必立即作出明确的评价,而应积极引导幼儿各抒己见。通过多种引导策略,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开放性的提问就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思维,从而提升运用能力,获得发展。

 

策略二: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孩子活力。(生趣)

有人曾给教学课堂提问打过一个既形象生动又十分恰当的比方,说教师精准的课堂提问往往就像投入水池中的一颗石子,能使课堂这片水池波澜起伏、有声有色,激起孩子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令孩子人情入境,欲罢不能。当然啦,如果专业一点来讲,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思考、回答,以促进其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使提出的问题既符合现有的水平,又能激发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最终,通过深入地,积极地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孩子的活力:

1、环境的创设。真实的、或者游戏化的情境的创设,往往能带孩子进入一个验的世界。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对枯燥抽象的东西是难以理解的。如在上散文诗欣赏《蓝天上的幼儿园》时,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真实的游戏情境,把教师布置成一个蓝天上的幼儿园,挂上一些五颜六色的星星等,让孩子一下子进入到角色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小星星,和角色融为一体,在游戏中激起孩子的兴趣,这样,教师在提问时,问到:“小星星的老师是谁?”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是月亮阿姨。

2、音乐的融入。“未成曲调先有情”。音乐往往能带人进入一个或轻松、或欢快、或优美的环境中。如:在散文诗《蓝天上的幼儿园》活动开始之时,即为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幼儿的情绪,顺势进入优美的散文,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小星星》的音乐响起时,幼儿随着歌曲轻轻地唱起来,并配上优美的动作,此时,幼儿一下子进入了小星星的角色,被音乐同化了。散文中的小主人公是谁?幼儿异口同声就答出来了。

3、联想的体验。情境,除了有形的情境,还有无形的情境。环境的创设,音乐的融入,都属于有形的情境,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还会创设一些无形的问题情境,幼儿能根据教师的提问,联想出一副副虚拟的场景,而这中虚拟的联想场景,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如:老师在上《一只碗》的看图讲述时,问到:“大狗熊看到自己碗一的蜂蜜被吃掉了,会怎么样?此时,很多孩子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一幅场景:一只笨笨的大狗熊,一副生气的样子……此时此刻,孩子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大狗熊,联想——换位——联想的过程贯穿着。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地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幼儿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幼儿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当代,课堂提问依然魅力不减,提问是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课堂教学技能与艺术。

 

策略三:形成有效的互动,拧成师幼合力。(高潮)

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是师幼之间共同探索的“抛接球”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提问是强烈求知的反映,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幼儿提问的基础是从已有经验或情景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发现新问题,通过提问实现自己对事物的探索,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经常在活动中会碰到这样的幼儿,他们会反问你:“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有个问题”……其实幼儿的提问是思考的起点,是获取知识的钥匙,他们往往是遇到在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或有疑问的问题时才提问或求助于教师和同伴。教师应放下架子真正接纳和认可幼儿的想法,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尚未具备相关经验时强加给他们,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给他们展示疑问的空间,肯定和鼓励了他们的想法,无疑是给幼儿以信心,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抛接”得巧妙而有力。

对于在提问后,出现孩子共同认可的答案,这时,老师如何进一步引起幼儿的兴趣,如何让幼儿深层次的思考呢?这时需要教师的巧妙追问,旁敲侧击。往往一些适时、适地的追问,或是点拨,就可引发幼儿经验的拓展。

如:在一次教研活动《老鼠报恩》中,老师在快结束时完整地讲述了故事,有孩子就问到:“狮子有锋利的牙齿,为什么自己不咬断笼子逃出来呢?”上课的老师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孩子居然能这样思考问题。这位老师首先肯定了这个孩子的提问,接住了孩子抛来的球,此时她自己给了孩子一个答案:狮子的牙齿可能蛀掉了,自己咬不断了。如果此时能把这个球再次抛给全班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或许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高潮,更能激发孩子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老师的追问也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在对幼儿提问,与幼儿谈话过程中,都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是给孩子以时间和机会,对幼儿的想法给予积极性的评价,不怕幼儿失败,时而点拨、时而赞扬、时而装傻、时而沉默,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引导幼儿之间的经验扩大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正如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所称——课堂提问是“教学的生命”。

 

策略四:给予适当的评价,帮助孩子分辨是非。(点睛)

随着幼教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不断变化。在这种改革下,往往片面地要求幼儿答案越多越好,回答问题的幼儿也越多越好,但教师往往忽视或忽略了对幼儿回答问题的评析过程,如果教师没有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概括,这样就容易导致幼儿不善于回答问题,不利于知识的掌握。

如在《蓝天上的幼儿园》时,老师问:“星星的老师是谁?”有的幼儿说是太阳。此时教师没有给孩子一个评判,就让孩子坐下了。因为在老师心里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月亮。对于孩子出现这样的偏离性回答,教师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教师对幼儿回答问题的评析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幼儿分析提高的过程。通过评析过程,幼儿知道了对在什么地方,不足又在哪里,他们注意力集中,印象深刻,在多次体验与反复后,幼儿在不断寻找问与答的平衡。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分析提高过程,同时也是能力提高过程。这时,如果教师能给予适当的引导后再进行评价的话,幼儿就能有一个完美的回答,有水平的回答。

对幼儿的答问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双向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集体教学活动氛围。幼儿回答问题后,非常期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对于幼儿任何正确的回答,教师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不应该吝惜自己表扬的话语;对答错者不能讽刺和挖苦,对出现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这有利于调动幼儿继续思考和勇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巧妙的评价答问,细细回想,真的让人回味无穷,也足以让每个回答问题的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与欣赏,使每个孩子都享有成就感。

因此,教师应注意评析过程。因为幼儿期自我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依赖他人尤其是成人的评价。教师对幼儿的回答给予某种肯定、鼓励,是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调动学习积极性。教无定法,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提问方式和内容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不断调整着,改进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关注孩子们的反应,敏锐地觉察并抓住关键问题给予引导,顺应并努力促进幼儿的发展。

 

“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我们要认识到,而且要从内心深处充分认识到:幼儿才是课堂的主体。对待课堂提问,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心中有幼儿。其实,面对课堂提问幼儿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活动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能。

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提问是开启幼儿的智慧大门、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从不会到会,从无效到有效,从不熟练到驾轻就熟,逐步提高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让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让我们问出“学问”、问出“精彩”,让“小提问”创造“大智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版权所有
园长信箱:zaoyou123456@sina.cn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