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探析
发布时间:2010-09-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汤海霞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探析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汤海霞

摘要:当今社会,幼儿教育问题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而幼儿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本文以我的的亲身经历结合实际教育经验,从正确的教育目标,科学的教育方法,合适的教育材料以及幼儿与教师的角色关系,提出一些对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一些思考。

 

关键字:幼儿;目标;方法;材料;教师

 

正文:

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大多爱探索,对周围许多事物感兴趣。在教育他们时,作为教师要深入的了解其感兴趣或者想要探究的事物,并将这些事物开发和利用。当代社会,已经非常注重对幼儿的教育,而幼儿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强调幼儿的亲自参与和动手能力。只有让孩子们真正去接触,他们才会更好的了解,获得经验。因此,在对幼儿教育时,科学可行并且有效的教育活动,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就此问题,开展如下探讨。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幼儿园常识教育的任务有明确规定:“丰富幼儿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粗浅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对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逐步形成对待人们和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根据这个规定,我们不难总结出3个要点,即要使幼儿的科学知识经验得到丰富,要培养幼儿多方面的技能和能力,要使幼儿形成积极的态度。这些要求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具体的正规科学的教育活动来实现。自由活动时,幼儿喜欢将黑板上的磁性教具一块块排队,其实他们对磁铁有所发现并在探索;在玩弹力球时,孩子们将它们压扁又恢复,并且乐此不疲,教师就应因势利导,扩展成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努力通过实践来达到这3个要求。

同时,设计教学目标还要注意幼儿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幼儿已有的一些经验知识,制定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活动的目标要让幼儿努力一下就可以完成,不能设计的太高,会让幼儿丧失进取心,并且会使他们的信心受到打击;如果目标设计的太低,又不利于增加幼儿的积极性。所以活动的目标设计尤为重要,需要仔细权衡。

 

二、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育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目标。一旦脱离了教学的目标,再好的方法也没用。科学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观察、实验、测量、比较、分类、思考、交流信息等方法。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要用不同的方法。我主要分析2种情况:

1.让幼儿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例如在《沉与浮》这样的观察简单现象的教学中,根据实验,让幼儿知道什么东西能沉下去、什么东西能浮上来,同时提问哪些东西在特定的条件下能沉下去又浮上来?还可以启发学生,问他们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浮在水面,什么东西会下沉,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幼儿产生了这些疑惑,接下来的操作过程才是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的过程。

2.让幼儿深入讨论,相互交流之后获得正确认识。孩子们在集体讨论中会听取他人的意见,用事实说明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指导需要具有艺术性,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开放式提问、递进式提问、自由式提问。在提问刚开始时,难度不能不大,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要让所有的孩子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都参与活动。整个活动中,教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主持人,灵活自由地组合几种提问方式,要抓住主题,掌握一个度。

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必须因地制宜,从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切实可行、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个幼儿园因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差别,如城市与农村、平原与山区等差别的存在,使一些教学内容在某地随时可见,而在另一个地区则难以见到,因此,不可抛开本园的环境、园舍条件、物质设备,而盲目追求时髦的教学方法。如同一教育内容,条件好的幼儿园可以用放录像、幻灯来组织幼儿观看获取知识,条件差的幼儿园可以用挂图让幼儿学知识,也同样会取得效果。

 

三、选择合适的材料

儿童认知和智力结构的起源是物质的活动。所以说,选择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这一环节对幼儿认知能力、兴趣的培养、态度的定位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选择应该要注意三点:材料的目的性;材料的适用性;对幼儿思想的启发性。

材料的提供必须具有引发幼儿思考的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每一种材料的投放,教师必须仔细斟酌,想想它们是否能激起幼儿思考、探索的欲望,只有在具有思考性材料的刺激下,幼儿才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思维的精神状态。

 

四、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设计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只有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才能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应该把幼儿当成一个独立的正在发展的个体,他们存在个体差异,有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给幼儿观察、操作、思考、交往的机会。

教师应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兴趣。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发展规律,每一年龄段的幼儿兴趣也不同。如小班幼儿因处在动作感知阶段,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其兴趣是对自身产生好奇。利用“我有一双小巧手”、“可爱的小脚丫”、“小眼睛真有用”等活动,可让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在观察手、脚、眼的同时,了解手、脚、眼的用途,学习一些护理知识,容易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满足其求知欲。

教师应对不同水平的幼儿有所侧重。幼儿由于受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有不同的发展水平,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尽可能地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份学具,并根据其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也有利于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如大班《沉与浮》,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有一些不同质地的玩具(如塑料、木头、铁钉、石块等),让幼儿自己一一放在水中,观察什么东西浮在水面,什么东西沉下水底,一些简单的问题可由智力一般的孩子回答,需概括归纳的问题由智力发展好的孩子回答,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自己能做的事和能思考的问题。

教师应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幼儿是一个整体,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能激发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如大班《认识花生》活动设计,需要幼儿看一看花生果的形状、摸一摸花生果的硬壳、尝一尝花生米的味道,听一听教师讲解的花生的生长特点,想一想花生有什么用途,最后要用语言将所了解的知识表达出来。一个活动,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共同参与,还要开动脑筋想问题,再用语言概括出来,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在不停的看、听、想、讲中,全面获得知识。

 

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个活动开展的是否成功,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即多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器材,用优美且具启发性的语言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其次,教师要选准科学的基本知识点。作为教师,在向幼儿传授知识之前,自己要多搜集有关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幼儿最需要学的基本知识教给幼儿。如中班《沙漠之舟----骆驼》在设计这一活动之前,教师对骆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为什么不怕风沙、为什么能忍饥渴、与人类关系怎样等问题都要充分掌握,在设计活动时并不是把教师搜集到的所有知识都教给幼儿,而是要把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幼儿。

第三,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如在组织幼儿外出参观之前,教师应先确定参观路线,考虑途中遇到的问题和参观时应注意的事项,与参观点的工作人员联系,取得其配合等;在组织幼儿开展科学小实验前,教师自己要熟悉实验过程,确保该实验及材料安全、卫生,考虑怎样解决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等,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四,教师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所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科学现象无处不在,这种由外界情景所导致的围绕偶然发生的事情,由幼儿自发产生的科学活动,就是所说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如: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蚯蚓吃什么,壁虎在墙上为什么掉不下来……正所谓琳琅满目、俯拾即是。偶发性活动对幼儿来说所获得的经验更直接、更有趣,印象也更为深刻,是引导幼儿认识世界的最佳时机。但由于教师事先既无计划,又不提供材料,且多数是发生在幼儿的自由活动中,有时幼儿提出的问题古怪、幼稚,但却让教师措手不及,有的教师为了“顾全面子”,在孩子面前不懂装懂或不予理睬,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提问常常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内容,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有步骤地指导幼儿探索、引导幼儿思考,还要作为该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幼儿共同探索,提高活动的质量。

总之,设计好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可以说是科学教育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好活动中的诸因素,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版权所有
园长信箱:zaoyou123456@sina.cn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