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成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工作单位:常州新北区藻江花园幼儿园
作者:胡小霞
当我学习了蒙台梭利的教育后,感觉进入了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儿童的世界充满了奇妙,尽管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过童年,但是儿童时期的记忆仅留下些许模糊的片断,当进入成年时则更无法了解儿童。所以,当蒙台梭利向我们揭开儿童世界的神秘面纱时,作为成人的我的观念世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成人之父”。她曾描述过一幅图:图中央是红色圆心,表示人格人品完善的人群;环绕这个圆心的是一个蓝色区,代表那些品格完好,比较坚强,有自制力,能够帮助别人的正常人,这是接近完美的一个人群;再向外是一个白色区域,它代表人格有许多缺陷,不够完美的大多数普通人;而最外一环则是正常范围外的那一类人,犯罪者、精神病人属这一类。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就是红色区域里的一群,他们代表着真、善、美,我们对待新生儿的态度不应是怜悯,而应是怀着一种对造物之神的崇敬。成人的任务是保证他们的天性得以自然成长,而不是强制他们或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在此基础上,教育并非是“老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自然结果,孩子的知识不是通过教育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他们特定的环境中吸取的经验而得来的。
蒙台梭利提出:“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的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台梭利在提醒我们,应该换一双眼睛来看儿童,那就是用儿童的眼。成人要做的不是塑造儿童,而是理解、尊重儿童,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自然成长的环境。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文化决定着人类的发展。因此,儿童必须得到尊重,成人应该试着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创设适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帮助儿童就是帮助人类的未来,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有准备的环境”是她送给儿童、送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她创造了适宜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使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照顾自己、关注环境、传承文化。她设计了适合儿童活动需要的“工作材料”,这些材料的大小、重量以及形状都依儿童的特点而设计,使儿童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选择、反复操作。“有准备的环境”是我们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法时必须把握的关键问题,它使儿童通过适合其身心特点和能力需要的环境了解自然、了解人类文明、建构自我。
蒙台梭利教育中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园地、校舍、运动场、各种各样的设施及儿童的工作材料。其中,儿童的工作材料是蒙台梭利学校中必备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包括幼儿园中众多的儿童和教师,以及儿童的家长和亲属。其中,教师和家长是人文环境中不可欠缺的组成部分。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在这里,我来谈谈蒙台梭利幼儿园教室中的环境。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幼儿的工作材料有序地分类摆放在各个柜架上,每种材料的教育目标及用途都经过精心设计,数量适宜。工作材料色彩鲜亮,富有吸引力,而放置材料的篮子、盘子及其他容器却尽量质朴自然,以免喧宾夺主。每种工作材料只有一套,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让幼儿知道它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是特殊的、值得等待和轮流使用的。有序摆放的工作材料供幼儿自由取用,用完后也由幼儿自己整理并放回原处。幼儿遵循一定的规则,并按正确的方式操作材料。材料中蕴含的规则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成为幼儿继续工作的动力,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将无意识的行为转变成一种习惯、一种思维方式,成为一个有秩序感的人。
在这一方面,教师应注意: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节奏提供满足他们多层次学习需要的工作材料,并保证幼儿按自己的学习进度使用材料。
2.创设可以让幼儿集中注意力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指导或由于工作材料缺失等原因造成的干扰。
3.展示具有美感的事物,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4.投放真实的物品,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了解真实生活。
5.工作材料的高矮、长短、大小、重量要符合幼儿的体型和体力,方便幼儿操作。
6.不要任意增加工作材料的数量,否则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使其无法集中精力探索材料本身的特点。
7.所有物品应按一定的秩序摆放并每日整理。
8.每种工作材料都应考虑在相同形状、相等间隔等基础上的变化,这种设计可促进幼儿推理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
9.创设可以让幼儿自由取用工作材料并便于整理的环境。
二、帮助幼儿独立工作并学习关心环境
蒙台梭利为幼儿创设了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实现自我教育。教师的责任就是创设适宜幼儿活动的环境,帮助幼儿建立与环境的联系,然后观察幼儿,通过一定的指导引发幼儿的活动,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等待幼儿的成长,即“帮助我让我自己去做”。其中蒙台梭利工作材料所特有的“错误控制”功能可帮助幼儿独立操作、自我修正。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更加关注事物的本质,而无需依靠教师的评价。他们在自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观察力、辨别力、思考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以及秩序感使他们更容易发现周围生活的变化,产生关心环境、维护环境的主动行为。因此,有准备的环境可以帮助幼儿独立工作并学习关心环境。
在这一方面,教师应注意:
1.创设安全的、可以让幼儿独立工作的环境。
2.提供的工作材料应具有错误控制功能,让幼儿在操作中自动发现错误,并主动修正。
3.在正确示范后为幼儿留出自由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等待幼儿的成长。
4.允许幼儿学习中的试误行为。
5.提示与引导要适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6.生活即教育,在真实的生活中引导幼儿学习和探索。
三、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
蒙台梭利教室中的工作材料分为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文化、艺术表现等领域,这些材料的摆放不仅向幼儿传达一种正确的秩序和活动方式,也向幼儿传递着一种文化。从教室布局、器物使用、色彩搭配到墙壁装饰及装饰物的陈列等,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继承着一种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蒙台梭利教师自身的修养决定着环境的质量,所以教师被要求学贯中西、通晓古今,必须有能力做到利用自己的文化素养使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以最直接的方式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
在这一方面,教师应注意:
1.因发展目标的不同而分区摆放工作材料,并注意各种材料间的文化联系。
2.在不影响幼儿认识工作材料的情况下,材料的摆放及其盛装器物应自然、精致,带有一定的文化气息或民族风格。
3.教室中整体色彩协调,工作材料与盛装器物的搭配比例合适。
4.墙壁装饰素雅,使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
5.利用墙面与幼儿互动,满足幼儿随时展示自己作品的需要。通过墙面布局的调整,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
6.深入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广泛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儿童是活动的主体,环境因为儿童而受到重视。同时教师应意识到无论怎样完备的环境都不应只是将幼儿放进去任其所为,而是要根据幼儿的需要随时调整环境,并对幼儿善加引导。此外,教师还需明白,完美无缺的环境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完美无缺的环境对儿童来说也不见得是最具教育价值的),现实中的环境必有未臻完善之处,而对欠缺之处的补救是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