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0-09-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洪丽群

浅谈幼儿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洪丽群

内容摘要: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那么,何谓幼儿的主动学习呢?幼儿主动学习即指:孩子在幼儿园中按自己的想法和心意,选择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地来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自主地发展。

    关键词:主题活动  数学活动   美术活动    主动学习

    幼儿主动学习打乱了我们以往的教学时间安排,让幼儿园变统一时间安排为开放的时间安排,变刚性计划为弹性计划。因此,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下僵化的、严重束缚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能够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着力组织适合幼儿的活动,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从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学赖以展开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来对幼儿发生影响,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还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一、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幼儿的主体性品质包括独立性(自信、自立、自制、自尊等)、主动性(好奇、好问、兴趣、需要、主动参与、适应社会)、创造性(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想象创造)。这些心理品质的培养训练离不开幼儿的感知体验、道之一行、习以成性、行为内化等。而我们所进行的主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一)提供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好的心理状态能促使人的身体健康,同样好的心理状态也能激发人思维的灵敏度,做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主题活动中我们积极鼓励幼儿好奇探索的精神,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启发引导幼儿容忍事物的不确定性(对问题的多种答案),培养幼儿既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又能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充满信心。

    (二)通过各种个别活动,培养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提供了各种操作活动的材料让幼儿来来感知认识,获得经验。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孩子主动探究的能力,孩子们总是自己在不断地探索中,他们通过尝试——失败——再尝试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逐步感知到其中的规律和道理。

    (三)利用各种形式,促进幼儿表达表现个性化、多元化。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我们运用了记录、美术、肢体等各种形式。通过不同的形式,孩子们的表达表现的方式更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孩子的不同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发展和培养,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更新鲜的事物,对陌生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们尝试着与自己不熟悉的人进行交流,尝试着运用自己的方法来寻求事物的答案。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带领他们到更广阔的环境中去放飞心灵的翅膀,这将让他们受用终生。

    二、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陈鹤琴曾经说过:“好奇心是儿童探索活动的前提和创造发展的起点。”幼儿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

    (一)材料的丰富性,教具的生动直观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首  要途径。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教学过程,因此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要求,投放充足的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游戏性强的活动材料。适当的选择活动材料,为了能使幼儿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游戏材料,对幼儿主动学习精神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可在同一区域(科学区)内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现成和自制的科学玩具、分类图片、分解盒、计算盒,幼儿可操作的或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观察不同的活动材料等,从而吸引幼儿主动来科学区进行活动。然后教师在把分类图片、计算盒、分类盒这些对幼儿来说比较枯燥的活动材料,重新设计,创造出一套可爱美观的“神奇的夹子”系列玩具,让幼儿通过这小小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塑料夹,为螃蟹和毛毛虫夹上可爱的脚,为太阳夹上美丽的光芒,为孔雀夹上漂亮的羽毛。这样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帮助幼儿进行了分类活动,练习了加碱运算,数的分解组成,而且他们积极动脑,根据夹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把这些美丽的事物打扮得更漂亮,更活灵活现。在整体过程中在整体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寻找答案、缩短运算时间的有效思考范围里。

    (二)教师通过观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必经之路。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地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总会不自觉地开始自己讲解、示范。而这样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由于教师的指导,幼儿在有教师的陪伴时乐于探索,当教师不参与指导时就会容易失去探索的兴趣;二是教师的指导打乱了幼儿的探索,教师的讲解削弱本来应有的兴趣,是由而丧失了本来已有的学习热情。那么怎样做才能避免教师的指导所带来的不足,又能更好的发挥教师多用呢?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时,不要急于打断幼儿的活动,讲解自己的观点。二是要先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然后再依据幼儿已有的思路开展教育。

    幼儿并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他们的反馈能激发教师的教育思路,拓展教师的教育技能,教师必须善于利用、善于发现、善于把握。          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很难区分使教师在引导幼儿还是幼儿在引导教师,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更加体现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主要手段。

    要优化幼儿教学活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法和幼儿的学法,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并把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认真研究现代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设计和组织幼儿数学活动的能力。

    幼儿元素学教育基本方法,有讲解演示法、操作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教师应当根据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等方面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使教法灵活多样,活动过程丰富多彩,富于趣味性。

    另外,为了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要求我们在集中教育的同时,开展分组活动(包括小组活动),因为分组活动中的活动是多样化的,各组操作材料,学习方式不尽相同,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水平自主选择活动,并可以在各组之间轮换活动,幼儿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更活跃,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指导更有针对性。

    (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更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习惯的最终目的。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幼儿简单的数学知识,还要教给幼儿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而要想从小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创造与思维有关的条件,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不仅爱学、会学、渴望学,而且在学习中不断掌握新方法。另外在操作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幼儿通过亲自感知,自我探索,在头脑中构建数学知识,也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培养幼儿在美术教学中的主动学习能力,主要在于教师的激发、尊重、引导、激励、培养等几个环节,让幼儿在美术学习中动手、动脑、动口,敢于想象,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一)首先要激发幼儿想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愿望。  

    要想让幼儿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精彩的范画、足够的实物或教具是缺一不可的。例如:大班一节折纸“小燕子”,上课的一开始,我就出示很多个折好的大小不同的“小燕子”,并请几名幼儿到前面来,把“小燕子”抛向空中,抛向在座的孩子们。当孩子们接到飞向他们的小燕子时,一个个强烈提出要求,让我马上教他们折“小燕子”。看到孩子们想要学的欲望那么强,我马上发给孩子们纸张,开始一步步地教他们折了起来。孩子们学得非常认真,就连平日不爱动手的小朋友也不由自主地折了起来,很快有的孩子就会折了。

     (二)尊重幼儿的意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在许多方面与成人显然有所不同,教师只有抱着欣赏鼓励的态度,才能真正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前几天美术课上给孩子们讲“海底世界”,我采用了直截了当的形式引入新课后,用白色的油画棒先把海底世界的图案画在白纸上,再用蓝色水彩一下子把画面显示出来,也包括板书课题。然后问孩子们:“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海底世界吗?你们见过海底世界吗?”这一问题引发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答案也是异彩纷呈。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我一律报以微笑,不做评论。待大多数孩子发言后,我告诉孩子们,海底的世界真地是那么地丰富多彩!接着请孩子们欣赏我搜集到的海生物图片。通过图片(有代表性的海生物:形形色色的小鱼、乌贼、海马、海星、海草、珊瑚等)欣赏,孩子们了解到,海底的世界确实是太美了,从而激发了他们想自己动手描绘大自然的愿望。

    (三)教师要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大胆创作。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万物生长离不开雨露和阳光,大海航行靠舵手,幼儿学习靠教师的细心指导。例如:大班的一节绘画课“秋天的菜园”,孩子们首先分别讲了参观郊区菜园的情景,描述了秋天菜园的丰收景象。然后我让孩子们开始画画。下课前,当我走到小朋友明明的身边时,仔细一看,发现明明的画面上,画了好多好多绿色的西瓜,绿色的豆角,绿色的茄子,绿色的西红柿,绿色的玉米棒子。我有些诧异地问到:“你画的西瓜、豆角、茄子、西红柿还有玉米棒子,为什么都是绿色的呢?他扬起了葵花一般的笑脸,不假思索地对我说:“我画得是绿色食品嘛!”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创意和他的美好意愿,并且鼓励他长大后要当一位科学家,要培养出绿色的玉米来,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他说:“那么茄子、西红柿、玉米棒子还有没有其他颜色呢?比方说紫色、红色或黄色?”听完我的话他又继续画了起来。

    (四)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激励幼儿合理想象。  

    幼儿毕竟是幼儿,作为幼儿美术教师不应该用衡量中小学生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所以说教师要耐心倾听每一个幼儿的想法,也许在幼儿的想法中你会得出幼儿能画出你想像不到的效果。如大班的一节粘贴绘画课,我把剪好的人物、动物、树木、水果分别发给孩子们,让他们随意粘贴。如需要增添内容,就自己用水彩笔画画补充。并且要求孩子们完成作品之后,每个人都要用语言把内容表达出来。小朋友花花粘贴的是:一位小男孩站在草地上,一只手提着半篮子松树塔,一只小松鼠蹲在松树上。当我走到他跟前,一边欣赏一边问道:“花花,你能不能用语言描述一下你的作品?”小花花便非常简洁地介绍说:“这个小男孩,在松树下拣松树塔;漂亮的小松鼠呢,在松树上跳上跳下。”听完他的介绍,我夸奖他说:“你说得真好!能不能再动脑想一想,把小男孩和小松鼠联系在一起,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呢?”“哦,小男孩在地上拣松树塔,小松鼠在树上采松树籽,他们合作得非常愉快。”接着他立即拿起画笔,画了两个在空中飘着的松树塔。我问他:“这两个松树塔为什么飘在空中?”他说:“因为是小松鼠看见小男孩拣松树塔,它想助人为乐,站在树上往小篮子里抛的。”

    (五)关注特长生,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感受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  

    一般说来,具有美术才能的孩子,往往早期就有显露。三五岁时,就能表现很强的求知欲望,好动好问,兴趣广泛,尤其喜爱涂涂沫沫。这一时期他们的视觉感受和辩别能力较强,能分辩出各种颜色,线条曲直,方圆等。并且能较全面、细致、准确地观察事物,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现这一苗子,美术教师就应紧紧抓住这关键期加以培养。要注重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分辩物体的大小、方圆、厚薄、曲直、颜色等。并且给他们提供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鼓励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使孩子善于从比较中区别事物,找出特点变化规律。同时还要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充分发展孩子的感知功能,使孩子认识世界、感世界。根据观察培养,我们发现遗传素质仅仅为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美术才能的形成必须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影响,所以幼儿园的美术教师,及时发现和培养幼儿美术能力非常重要。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住幼儿学习的心理,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为其以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创设条件,设置疑点,指导幼儿操作,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幼儿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幼儿多项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版权所有
园长信箱:zaoyou123456@sina.cn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