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让幼儿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幼儿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过:“给孩子布置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
关键词:吃苦耐劳、独立自主、勤劳勇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但目前看来,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越来越差。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和影响,此时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越易成功。因此,在3~6岁这段人的智力、个性、劳动意识等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作为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劳动观念的培养更要有紧迫感、危机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使他们有劳动的渴望,知道劳动是光荣的。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对此深有体会,为什么每年新入园的幼儿是越来越可爱、聪明,可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是越来越降低。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让幼儿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幼儿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笔者认为,要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劳动的价值,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孩子总是兴致勃勃地跟随大人或老师身边做这做那,这是幼儿最初的劳动行为表现,具有无意识性和游戏化性。然而,这正是养成幼儿习惯,培养幼儿劳动能力的最佳时机。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保护和尊重孩子这萌芽状态的劳动本能,不能因为孩子劳动时不合规范的劳动方式或造成的“败事”结果,而呵斥、否定孩子的劳动,因为这无疑会使孩子最初的积极劳动态度因此而遭到扼杀,而逐渐变得对做事漠不关心,冷眼旁观。我们要学会“在乎”孩子的每一个劳动,学会用语言和神态去认可他们,使幼儿的“劳动”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使他们在这种积极的情绪中去摸索和学习“劳动”的方法,形成“劳动”的意识,训练“劳动”的习惯。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安排的劳动教育主要是让幼儿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责任感。而我国历来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贵贱等级思想。一谈及体力劳动,便以为是没有文化,志向不远的人所做的事。这种思想至今依然潜隐于不少人的心态之中,乃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以至于我们的幼儿也产生了轻视劳动的不良心态。针对这一不良的现象,我们开展了“劳动最光荣”这一主题活动。让幼儿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道他们的劳动对人们和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在班级中评比劳动之星,抓住每一个契机鼓励幼儿“自己来”,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等。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自己能做”的自信心。同时慢慢地将劳动的内容从自我服务扩展到为他人、为集体服务。如:让幼儿做值日生分发本子,收拾铅笔盒,和同伴合作布置教室等。始于单纯的“动作”兴趣,渐渐萌发对劳动的热爱,培养吃苦耐劳、独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
二、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
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首要因素。幼儿园中的教育教学时刻要求教师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兴趣。
首先,组织幼儿进行劳动教学活动,开展 “我能行”、“我长大了”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增加幼儿参加劳动活动的自行心。通过“娃娃家”、“小小修理工”、“小医院”等角色游戏活动,有意识培养幼儿劳动能力。同时在自然角的管理上和具体操作上,教师让每位幼儿参与活动,幼儿的兴趣油然而生。
其次,教师利用多种废品旧材料带领幼儿一起进行废旧物品的制作,并把幼儿制作的小作品陈列在活动室或让幼儿带回家。这样幼儿尝到了劳动的喜悦,同时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
再次,结合教材,利用讲故事和图片进行教育。笔者给幼儿讲《小猫钓鱼》、《小兔子的妈妈病了》、《小萝卜和大萝卜》、《懒惰的熊》、《小水筒》等童话故事。让幼儿知道懒惰不好;知道爱劳动的孩子最光荣;懂得只有勤劳的人才会有收获,好吃懒做的人什么也得不到,从而达到教育幼儿热爱劳动的目的。还给幼儿讲雷锋的故事、列宁参加义务劳动的故事,使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受到爱劳动的教育。我还给幼儿进行看图讲述“讲卫生”、“洗手绢”、“刷牙”、“补图书”等,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猿人的故事,让幼儿认识劳动的意义,使幼儿对劳动感兴趣愿意劳动。
三、让幼儿学会劳动,并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一)对幼儿来说,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最好的劳动习惯。幼儿对一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是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当幼儿学会一种劳动技能,完成一种劳动任务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并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巩固已学会的劳动技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使幼儿感到劳动是光荣的。
例如:我班有个叫豆豆的小朋友。在刚入园时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吃饭时哭,不会穿衣服哭,不会脱衣服也哭。小朋友们都笑话他。开始,老师一听到哭声就去帮他。时间一长,他倒形成习惯了,什么事都等着老师去帮他。于是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豆豆穿衣服,扣扣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有目的地带领他做值日生,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良好态度和情感去影响他,激发他做事的兴趣。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老师就立刻表扬他:“你今天做得真好,明天你会做得更好。”由于老师的长期坚持,半年后,豆豆终于不再哭了,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二)幼儿是抱着游戏的态度去参与劳动,中间转移注意的目标也就不奇怪。想要维持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建立幼儿最初的劳动责任心,老师就应该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例如:拣积木可是说成是采蘑菇,放积木可以当成是运输货物;或是用比赛的形式让孩子保持高涨的劳动热情,使幼儿在比赛的过程中有一种不断满足的成功感,从而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劳动。
由此使笔者领悟到:作为老师和家长,首先应明确劳动习惯的养成与造就一个人的重要关系。幼儿的道德品质教育必须从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及劳动习惯开始。也就是说,应当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播下爱劳动的种子,从小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勤劳勇敢、不怕吃苦的人。
四、家园一致,共同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
幼儿生长在不同的家庭里,受的教育不同,因而劳动习惯也不同。有的家长注重幼儿的劳动教育,这些孩子的劳动能力就比较强。但有不少家长过分里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致使幼儿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却比较差。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年龄小,做事慢,还不如自己干,这就扼制了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幼儿的意志力较差外加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有些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脱衣服,整理玩具的幼儿,回到家又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对这些幼儿,教师除了在幼儿园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外,还十分注意同家长取得联系,把教育内容、目的、要求及时向家长宣传,争取家长配合,使幼儿园的教育成果在家庭教育中得以巩固。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1.家访或电访;2.布置课余劳动任务,请家长督促完成;3.情况反馈;4.讲评,评比。
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平时我们也应该向家长介绍劳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家园共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发现: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劳动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而且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忽视幼儿的劳动教育,不重视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动手的机会减少,生活自立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孩子越来越可爱聪明,可是生活能力却越来越差了。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幼儿爱劳动习惯吧!